辛弃疾水龙吟导学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汉学校高二年级( 语文) 导学案 执笔:赵香格 审核:语文组 使用:语文组 时间学案编号: y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学习目标】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情感。 体会景色和典故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重点难点】 1.分析词人形象及作品的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 2.分析典故及妙用。 【课前预习】 关于辛弃疾: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搵( )英雄泪 3.字词释义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 季鹰: 求田问舍: 刘郎才气: 树犹如此: 红巾翠袖: 4.借助课文注释,弄清词作大意,思考词人写作意图。 5.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问题探究】 上片中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中描写了怎样的情和景?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当堂检测】 (1)楚天千里清秋, 。 (2)?????? ,献愁供恨 ,???? ?。????? (3)????? ?, ,江南游子。 (4) , ,无人会,登临意。?? (5)求田问舍, , 。? ???????????? 【课外赏析】 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一词,完成思考题: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延伸阅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本文这首词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年他满怀报国热情,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不料事与愿违,遭到的是冷遇、闲置,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难以实现。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他郁结在心头的激愤之情终于不可遏止的抒发了出来,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课后反思】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1 第页 共4页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