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步__通史整合(二)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ppt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步__通史整合(二)_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事年表——阶段清·大事明 通史串讲——联系清·原委明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通史整合(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结束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1896);电话传入(1882);科举制度废除(1905) 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列强“以华治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 经济 政治 时间 阶段 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 20世纪初到1919年 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 文化 经济 政治 时间 阶段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发展的“黄金时期”;资产阶级力量也有所壮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社会生活也因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想运动的推动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者关系 THANKS! 谢谢观看 (3)启蒙性: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的思想 (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 (2)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 (3)坚持渐进变革,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2.梁启超的思想 (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要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三)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①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②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创立兴中会,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③成立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同盟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一)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 (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发起护法运动。 (4)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四)“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中西结合,建造滦河铁路大桥。 (2)修筑京张铁路,自行设计和修筑“人”字形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史奇迹。 ④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⑤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 (2)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否定独裁专制,赋予国民权利;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 (3)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2.历史评价 (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高涨。 (3)督办川粤汉铁路。 (4)监管中东铁路。 2.历史评价 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2014·深圳调研)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解析: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国家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都没有体现出“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故A、B、C三项错误。 :D 通史整合(二) 2.内容 (1)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