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构造地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 威尔逊旋回与大洋发展史 威尔逊旋回(大洋构造演化阶段) 胚胎阶段-东非裂谷 幼年阶段-红海 青壮阶段-大西洋 衰落阶段-太平洋 残留阶段-地中海 消亡阶段-喜马拉雅山 * * 【思考题】 1、构造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等级? 2、陆壳和洋壳的不同点是什么? 3、地壳均衡说有哪些理论观点? 4、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貌的形成? 5、简述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 6、简述海陆成因主要理论和观点。 7、威尔逊从板块观点出发将大洋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性海洋是什么? * * * 下节课预习内容:p18-30 “二、大地构造地貌” 【名词】褶皱山系、断块山、褶皱断块山、断陷谷和断陷盆地、大陆裂谷、大陆边缘、大洋中脊、中央裂谷、转换断层、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思考问题: 1、威尔逊从板块观点出发将大洋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性海洋是什么? 2、新生代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地貌带是什么?有何特征? 3、何谓转换断层?它与平移断层有何不同? 4、简述并图示大陆边缘的主要类型 。 *   2、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   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和创立大致可分 3 个阶段:   ①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5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测出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置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无法解释,采用大陆漂移说则可得到圆满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受到重视。 * *   ②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提出了得到海底磁异常研究支持的海底扩张说,论述了地壳的产生和消亡,并获得深海钻探的验证。 * *   ③1965年加拿大学者J.T.威尔逊建立了转换断层概念并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1968年法国人X.勒比雄、美国人D.P.麦肯齐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 *   大陆漂移说   有关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A.Wegener)根据任何地球仪上或世界地图上都可看到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而提出。 * *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最初形成时为很薄的花岗岩质硬壳,均衡地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自东向西的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导出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力,使地壳聚集起来构成较厚的由若干锯齿状大小破块镶嵌在一起的原始联合古陆,而其余部分则形成原始海洋,这个过程在古生代时完成。 * * * * * * *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由同样力量使原始联合古陆漂流开来,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中一样漂浮于玄武岩质基底上。所有大陆都自东向西漂流,美洲漂得最快,亚、澳大陆漂得最慢。首先美洲和欧、非洲之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形成印度洋,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 *   该学说问世后,引起许多争论。有人认为,这个假说只能说明中生代以来的褶皱带成因,不能解释在古陆分裂以前的古生代褶皱带;只能说明水平运动引起褶皱的形成机制,不能解释升降运动。 * *   如果大陆比基底坚硬,大陆就不会挤成褶皱而应是基底挤成褶皱。如果大陆比基底软,则大陆根本不会漂流;根据地震波速度资料,在莫霍面下的地幔上层是固体,地壳大陆不可能漂流,等等。由此这一假说遂消沉下去。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的兴起给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解释。 * *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这一学说认为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 * * * *   海底扩张说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 * * *   大洋中海岭——新地壳产生的地带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