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销研究柞蚕寄生性害虫
实验四 柞蚕寄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 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因此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柞蚕饰腹寄蝇
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
成虫:雄虫体长10~13mm,体色黑。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些;胸背具有五条狭窄的黑色纵带(如图4-1),后足胫节背前方的梳状鬃毛长短一致,排列紧密;腹部呈三角锥形,腹背稍偏平,背面黑色,第2~4背片两侧及腹面具棕黄色花斑,腹部覆盖灰或黄色粉被,第2、3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4、5背片上较浓厚,在第4背片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3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5背片上具数根细长的鬃。雌虫体长9~12mm,灰黑色。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第3~5节背片沿后缘1/3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腹部两侧的棕黄斑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长270~333μm,宽166~208μm,厚145~187μm。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老熟幼虫体长4~15.5mm,体宽1.7~2.7mm。第二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5个小气门组成。第五体节的两侧具一对圆孔,腹部末端呈刀切状,其上具有2个气门盘,每个盘上有气门1个,称后气门。气门板为黑色,气门周围具有3个弯曲的气门裂,为淡棕色。
蛹:围蛹。长椭圆形,前端略尖而后端较钝。长8~11mm,宽3.6~5.5mm。赤褐色,表面平滑,分节不甚清楚,但有灰色或黑色条纹可以区分。
为害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在羽化期间,晴天羽化数量多,而阴天、阴冷天气或雨天则羽化少或不羽化。成虫羽化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湿度越低,越冬蛹的羽化率越高;另外,在无风的晴天,气温在20℃左右,柞蚕饰腹寄蝇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向外扩散的远,有利其取食、交尾、产卵活动。而在阴雨和气温低的天气,则不喜飞翔或停止活动。因此,每逢5、6月份少雨、干旱年份,寄蝇的发生量大,寄生率高。而在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则发生量小,受害亦轻,故此虫有“旱蛆”之说。
柞蚕寄生症状(蛆蚕的特征):
柞蚕被蝇蛆寄生初期,外表看不出症状。到第7天,蚕体被寄生部位(胸部前后)的蓝色斑点有的开始变黄,刚毛开始卷曲,大多数到5龄初期出现斑点变色,刚毛脱落,瘤状突变为黄色秃顶。但寄生数量少的,甚至到5龄中期或末期亦不出现症状。
2.柞蚕绒茧蜂
取柞蚕绒茧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通过干标本观察茧的外部形态:
成虫:体长2.3~3.2mm,全体黑色。头部密布刻点,复眼突出,单眼3个,着生在头顶呈“品”字形排列,触角丝状,18节,各节环生细毛。前胸甚小,中胸宽大,背板隆起,其上密布皱褶和点刻,小盾板呈舌状,后胸方形。前翅约与体等长,薄而透明,前缘脉褐色粗大,约在前缘1/3处有一近三角形的褐色翅痣(如右图所示),后翅小,翅脉简单,两翅上均生有褐色的小锥状突起。胫节有端矩2个(图4-2)。腹部呈纺锤形,第2节细长,呈腰状,3~6节两侧为淡褐色,呈花斑状,产卵管深褐色。雌虫腹部粗大,雄虫瘦小。
卵:一端尖细,楔子形。长约0.2mm,宽约0.03mm,白色透明(如图4-3)。
幼虫:老熟幼虫约5.8mm,乳白色。由12节组成,体多皱褶,头尖尾钝。头部口器退化,前端有一突出的圆形口孔,其上有一弧形的褐色凹陷,下方有一吐丝孔(如图4-4)。
蛹和茧:裸蛹。呈长纺锤形,长约3.4mm,宽约1.4mm。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腹部可见8节。茧长椭圆形,长约4.0mm,宽约1.8mm,白或黄色(如图4-5)。
为 害:
1-3龄蚕被害症状不明显,3龄盛食期后,被害蚕的症状最为明显。发育显著延后,行动缓慢,多在树冠的下半部,蚕体极其瘦小。胸与腹部等粗,失去了原品种的固有色泽,暗淡无光,蚕体环节松驰,体壁多皱褶、不眠、不食、不动。
蚕被寄生后,卵在蚕体内孵化为幼虫,并以尾端圆形囊状物固定在寄主的脂肪层和消化管之间。自中胸至第9腹节均有绒茧蜂幼虫寄生,但以腹部第3~7节寄生最多。幼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