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 赫哲族是黑龙江流域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与该流域的古老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赫哲”一名,最早见于《清圣祖实录》,在赫哲语中是“下游人”、“下方人”的意思。在清代文献中,“赫哲”又被写作“黑斤”、“黑金”、“赫金”、“赫津”、“黑吉”、“赫真”等,还被称为“鱼皮部”、“鱼皮鞑子”、“剃发黑金”、“不剃发黑金”、“栖林(麒麟)鞑子”等。清前期是赫哲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赫哲族逐渐有了自己的族称和民族特质,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一、清初赫哲族的形成 赫哲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明末清初由东海女真的一些部落演化而来的。促使赫哲族形成的外部因素是后金—清朝政权对东海女真各部的不断征服与统一,同时还有沙俄殖民者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在反抗异族的斗争中,东海女真各部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和团结,增强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在保持各部落共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赫哲民族。 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政府便开始对黑龙江流域东部地区的各族边民进行编户管理。崇德四年(1639)八月,皇太极派兵出征库尔喀部落时,就令将归附者编为户口,贡海豹皮。清政府将赫哲各部大部分部民留在当地,编户纳贡,这为赫哲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顺治年间,清政府多次派兵,深入到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对散居那里的赫哲等族居民进行编户入册。顺治十年(1653),宁古塔(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总管沙尔虎达,派人招抚高富斯哈喇等十姓赫哲居民,编为432户,贡貂皮217张。此后,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各族的贡貂编户不断增多。清朝政府的编户贡貂政策,既增进了外界对赫哲人的了解,也加速了赫哲族的形成。据乾隆朝大学士傅恒的统计,康熙至乾隆年间,赫哲、费雅喀的贡貂户不断增加,到乾隆十五年(1750)已达2398户,其中赫哲族的三姓、七姓、八姓共1277户。这些留居原地的赫哲族人,继续保留原有的氏族部落名称和以渔猎为主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清代赫哲民族的主体。清前期,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主要由三姓、四姓、七姓、八姓等22个氏族为主体组成。在吸收了鄂伦春、费雅喀、库页等族部分成员的基础上,赫哲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通古斯的雄族”([日]乌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集》)。 二、清政府对赫哲族的统治与管理 清政府除将部分赫哲族边民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并迁往驻防地外,还将黑龙江流域的赫哲等各族边民按氏族部落就地编户,“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实行边民姓长制统治。具体来讲,是通过姓长(满语称为哈喇达)、乡长(满语称为噶山达)及穿袍人(满语称为西吉坚,又称子弟),建立起一整套地方基层组织,对当地边民进行管理。姓长、乡长一般都是各姓氏及村屯的首领,由政府任命并发给“顶戴、文凭”,实行长子世袭制,归宁古塔将军及副都统管辖。穿袍人由姓长、乡长长子之外的子弟担任,不世袭,协助姓长、乡长进行管理,每年贡貂时可得到清政府赏赐的缎袍一套,故名。姓长、乡长的职责是管理户籍,催纳贡物,并负责处理乡内不平不法诸事。据乾隆五十九年《三姓副都统额尔伯克为造送颁赏乌林(又写作乌绫,满语,财帛之意)数目清册事咨吉林将军衙门》附件统计,当时赫哲族共有姓长6名、乡长80名、子弟61名。 为进一步加强对赫哲族地区的管理,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朝政府在三姓设协领衙门,管辖当地居民。雍正十年(1732)专设三姓副都统管辖三姓地区,并兼管库页岛。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则由宁古塔副都统管辖。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政府对赫哲管辖区进行调整,以瑚尔穆河到入海的约色河为界,其南由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其北归三姓副都统管辖。 编户的赫哲族每户每年要到指定的地点贡貂皮一张,同时清政府根据贡貂者身份的高低分赏布绢等生活用品,此即贡貂赏乌林制。赫哲族通过贡貂来向清政府尽臣民的义务,同时也得到丰厚回报。他们纳贡时不仅受到热情款待,得到赏赐的生活必需品,还可以用多余的毛皮换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这种贡貂赏乌林活动对促进赫哲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赫哲族和清朝皇族间也保持着联姻关系,这是清王朝实行边民联姻制的结果。按清朝规定,赫哲族不论地位高低,只要备足一份以毛皮为主的聘礼,便可以向朝廷提出申请并进京娶妻,当地也称娶皇姑。进京娶妻者即霍集珲(满语“女婿”之意)由官府提供车马,并派兵护送,沿途供应饮食。到京后举行隆重婚礼,然后由原驿路返回。被赫哲族霍集珲迎娶回的“宗室女”称萨尔罕锥(满语“少女”之意),在赫哲族中很受尊崇。乾隆五十六年,赫哲族中有萨尔罕锥2名,其中必勒达奇哩姓1名、贺齐克哩姓1名。加上乾隆五十九年乌扎拉氏新迎娶的萨尔罕锥,赫哲族在乾隆末年共有萨尔罕锥3名。联姻关系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赫哲族与清王朝之间的联系,对赫哲族的社会经济发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