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认知学习理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test 1 。 。 。 。 。 。 。 。 。 请仅用一笔画四根直线,将上图9个点全部连接。 test 2 用六根火柴搭出四个等边三角形。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 ( Konler,Wolfgang? 1 88 7 ~1 9 6 7) 美国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爱沙尼亚,5岁时迁居德国北部。 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斯顿夫写成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190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后来应聘法兰克福大学,在著名的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物理学方面相当深入的训练。正是这个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康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腾纳列夫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 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里滞留了7年之久。1920年回到德国,1922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顿夫的工作,一直工作到1935年。1925~1926年曾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 1929年用英文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学〞一书,对格式塔作了最权威最彻底的论述。 1934~1935年他接受詹姆士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政权而勇敢地写信给报纸,从而使他自1935年永远离开德国,执教于美国的斯沃思莫尔学院和达特茅斯大学,直至退休。 苛勒 1.生平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1887-1967,格式塔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1909年在斯图姆夫指导下以心理声学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2年和考夫卡一起当韦特默似动现象实验的被试者,三人合作研究共同奠定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1913-1920年任普鲁士学院人类研究所主任,到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腾奈立夫岛上对猩猩的智慧进行著名的实验研究。 1934年因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9年当选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2.主要著作 《人猿的智慧》(1917) 《完形心理学》(1929) 《价值在事实世界中的地位》(1938) 《心理学的动力学》(1940) 《图形后效》(1944) 《完形心理学的任务》(1969)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 1、代表:苛勒 2、设计原则 3、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由简而繁的顺序▲ 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刺激与反应的联系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三、试误与顿悟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 1、试误是一种分析性的对新经验的获得,而顿悟是一种综合性的对已往经验的运用或升华. 2、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的学习都会有尝试过程,只是在少数情况下才能不必尝试而成功. 3、学习往往是经过尝试错误而得到顿悟的。 4、试误说忽视了学习中明了问题情境及推理等智慧活动;顿悟说忽视了学习中的试误和联想的价值。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Jerome.S. Bruner 1915—?   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 观点: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 一、认识学习观 二、结构教学观▲ 三、发现学习▲ 学习主要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第三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1918—)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pproach Ausubel (1960) promoted meaningful learning uphold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 child could bring to learning situation was what s/he already knows. Therefore, meaningful learning results when that child consciously and explicitly ties new knowledge to relevant concepts within his/her schema. When this occurs it produces a series of changes within our en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