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根”溯源.doc

“寻根”溯源   初夏的赣南大地,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位于赣州市区东140多公里处的瑞金,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绿色是树木,茵茵绿草。红色是历史,素有“红色故都”之称。   瑞金,以“红色首都”美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辉煌一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工作过,战斗过。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就诞生在这里。如今,瑞金已成为缅怀历史,坚定信念的革命圣地,也是红色旅游的好去处。   我与新华社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她既是我工作的起点,又是我工作的终点,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新华社事业。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我诞生的地方,又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新华社诞生的地方。它既是我生命的故乡,也是我事业的“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直萦绕在我心间,而且变得越来越清晰。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瑞金沙洲坝红井旁石碑上镌刻着的这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从我踏进新华社的大门开始,我更加想念新华社的故乡----瑞金。在职时,我没去过瑞金,总想去看看,总想去喝一口甘甜的红井水,可是因为工作忙,这个美好愿望一直没能实现。退休了,时间宽裕了。2002年金秋,我终于来到瑞金“寻根问祖”。今年红五月,我在赣州朋友许伟同志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瑞金寻访70多年前老一辈“新华人”在此留下的足迹。   走进瑞金叶坪,令人景仰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展现在眼前。一幢幢革命旧址,外墙漆成浅红色,屋内陈设并不奢华,见证着当年老新华人生活和工作的艰难困苦。当年栽种的樟树、榕树、桂花等,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们仿佛用顽强的生命力纪念着老新华人的不朽业绩。我们来到这里,只感到一股清新之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沁入心脾。红中社旧址离毛泽东同志旧居不远。踏进红中社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天井。天井旁,陈列着一台简易的通讯设备。文字介绍牌写明:红中社成立后,利用历次反“围剿”中缴获的通讯设备,依靠红军自己培养和从国民党军俘虏过来的无线电技术人员,设立了“红色中华新闻台”。该台以简易的手摇发电机、发报机等通讯设备播发有关国内外新闻稿件。同时,搜集与破译国民党军队电台播发的各种信息。   走过天井,就进入红中社编委会会议室。会议室简朴整洁,并不大。会议桌是实木的,四周长条板凳也是实木的。正面墙上挂着马克思、列宁像。侧面墙上挂着两顶斗笠。会议桌上,放置着几张泛黄的《红色中华》报、一盏旧马灯,还有毛笔、砚台等文房四宝。会议室有一排长长的书架,各种报纸和书籍依然静静地放着,时刻准备着为读者服务。望着简朴的会议室,我仿佛依稀看见了当年编委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报道业务的身影。   从编委会会议室出来,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踏上木板楼梯,来到二楼。这里当年是办公室、发报间、工作人员住房等,现辟为“新华社社史”展览。据介绍,红中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关,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一苏大会”期间。成立之初,设新闻台,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英文缩写)。这个呼号一直被新华社沿用至1956年9月改用汉字模写广播为止。1931年12月11日,红中社开始编印发行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并组成《红色中华》报编委会,担负起播发新闻通讯和编辑报纸等全部工作。日常业务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新闻台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的国内外新闻;二是将新闻台抄收的主要消息编成“每日电讯”,油印几十份送中央领导参阅;三是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铅印,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从第149期起改为双日刊。1934年,红中社播发了题为《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中央苏区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项英等,经常为《红色中华》报撰写社论或文章。社史展览分四个部分:一、诞生于瑞金的红中社;二、延安时期的新华社;三、跟随党中央转战;四、今日新华社。第四部分又分通讯技术、社办报刊、信息事业、发展用户、音像事业、网络事业等专题。展览前言和一件件文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华社的光辉历程。70多年来,新华社从瑞金到延安,从太行山到北京,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历史,是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成长的历史,是新华社几代人为党和新闻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   在展览中,“深切缅怀为新华社事业献身的烈士们”16个大字,赫然醒目。周以栗、瞿秋白等150多位烈士为新华社事业献身。我在烈士的英名前颔首伫立良久,思绪仿佛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他们披荆斩棘,奋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连姓名都无从知晓。我们应当铭记着烈士的英名,更应当向无名英烈致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