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物起源中心
作物育种学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种质:是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资源: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种质资源 germplasm resources 遗传资源 genetic resources 基因资源 gene resources 已有品种资源中的任何一个品种或类型都不可能具备与生产发展完全相适应的综合遗传性状,但分别具有某些或个别特殊的性状可资利用。 因此种质资源不只是少数的几个品种,是一个作物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材料的总体,是包含各种有用基因的基因库。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二、作物育种的突破性成就决定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水稻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 三、作物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是农作物生产的需要(玉米T型胞质不育系感染T型小斑病 ) 四、种质资源也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该学说是在De Candolle(1886)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 瓦维洛夫1920年起: 60多个国家; 考察180多次; 采集30余万份标本和种子。 分析其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于1951年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Theory on origin center of crops)。 1、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论点) (1)作物起源中心(center of origin of crops)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 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 现在的作物起源中心概念一般为: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 (2)原生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的区别与特点: 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即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或次生基因中心。 也有4个特点: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3)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称之为“遗传变异性的同源系列规律”。 (4)根据驯化的来源,将作物分为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 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称为原生作物。 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就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这类作物称为次生作物。 (2)印度中心 (3)中亚细亚起源中心 (4)西亚中心 (5)地中海中心 瓦维洛夫认为,这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都是独立发展的。 大多数物种起源于亚洲,600多种中有400多种起源于亚洲南部,主要在北纬20—45度之间。中国中心的位置是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山区及附近平原,瓦维洛夫认为这是栽培植物最早的和最大的独立的起源中心,有极其多样性的温带和亚热带植物。起源于中国中心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稷子等。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和补充 起源中心学说发表后,许多学者对其作了补充或修正,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①遗传多样性不一定就是起源中心;起源中心不一定是多样性的基因中心,有时次生中心比初生中心具有更多样的特异物种。 ②有些物种的起源中心至今还无法确定。有些作物的起源可能在几个不同的地区。(即单起源还是多起源的问题) ③由于多样性中心是客观存在的,多数学者倾向于以多样性中心代替起源中心,有的主张以扩散中心代替起源中心。 对作物起源或多样性中心的划分上也有所发展: ①达灵顿和贾奈基·阿马尔(1945)在8个起源中心的基础上,补充修订为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