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3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概述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目、种类较多的一个门类,已知的现代和化石种共有12万左右,约为动物物种总数的11%,仅次于节肢动物。分布于陆上、淡水和海水中。 基本特征 三胚层具体腔动物、身体柔软,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头位于前端,具口。 足位于头后方身体的腹部,具发达的肌肉,为行动器官。 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分泌钙质硬壳。 壳体两侧对称。 水生动物以鳃呼吸,陆生动物以肺呼吸。 雌雄异体,卵生。 软体动物分类 根据硬壳和软体的特征,可分为十个纲: 一、双壳纲(Bivalvia) (瓣鳃类、无头类、斧足类) 一、双壳纲--(1)基本特点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有的个体有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退化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 双壳以铰合构造和韧带相连,闭肌伸缩控制壳体开合 后方进、出水管代谢功能 一、双壳纲--(1)基本特点 其肉足可从两瓣壳之间伸出,用于挖掘泥沙、移动身体或钻孔等。 双壳纲依靠外套膜上的纤毛有规律地运动,造成出、入两股水流。入水流带来食物和氧气,出水流排出新陈代谢废物。 穴居类型的后部外套膜边缘连结成水管,分出、入水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可伸达地面。 基面:喙与两瓣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是韧带和肌肉附着地。其中在壳喙前的为新月面(心脏形凹陷),在后的盾纹面(长槽形凹陷)。 耳:有些双壳类铰合线之下前后端有翼状突出部分,是壳喙前后部外延部分,分为前耳和后耳。多在海生类型中出现,一般前耳小于后耳 足丝缺口:在前耳的下部。通常右壳较深(足丝凹口),左壳较浅(足丝凹曲) 足丝附着 生活近水面处; 多为单柱型闭肌; 足丝凹口、耳发育; 无外套湾; 铰合构造不发育,弱齿系。 (5、6、7、9) 壳瓣固着 壳形变化大,厚壳,极不等壳; 厚齿; 肌痕和水管区特化; 生活在热带礁区。(18,19) 正常底栖 肉足在水底爬行或浅挖穴,多浅埋于泥沙中; 壳垂直生活,两瓣对称,前后差异不大; 足发育,无足丝; 同柱闭肌; 无或具不发育的水管,浅或不发育的外套湾; 铰合和开闭机构发达 (1、11、12、14、20) 深埋穴居 壳体伸长, 水管变长,外套湾很深,有些具前后张口; 齿系和闭肌退化,贫齿型。 (15、16、22、23、24、25) (26、27) 埋栖双壳类 双壳类的生态 地史分布 最早出现于早寒武世,总的趋势是从显生宙以来逐步发展,至中生代开始迅速发展,到现代达到全盛。 在地史时期相对繁盛的时期有四个: 奥陶、志留纪早期,第一个辐射演化时期,从寒武纪的十几个至近二百个属、1400余种 泥盆纪:淡水类型出现,海生类型中弱齿类繁盛;但到二叠纪末,60%的属绝灭。 中生代:海生双壳类取代腕足类的地位,淡水蚌、蚬等繁盛。 始新世-现代:全盛期:种属的数量达到高峰,异齿类超过了弱齿类。 二、头足纲(Cephalopoda)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类。包括现代鹦鹉螺、章鱼、乌贼等。海生,全部为食肉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头足动物身体两侧对称,具有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头在前方而显著,头部中央有口,两侧具有发达的眼。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在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有的运动器官。 鳃4个或2个,2鳃类壳体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内壳或无壳,如乌贼、章鱼。4鳃者具外壳,又称外壳类,化石多。 地史分布 (1)早古生代阶段:全为鹦鹉螺类,其缝合线均为简单的鹦鹉螺; (2)晚古生代至中生代阶段:以菊石类和箭石类为主; (3)新生代阶段: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鹦鹉螺类仅个别残存。 地史分布 鹦鹉螺类 晚寒武世出现,繁盛于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三叠纪末期绝灭。 菊石类 泥盆纪初出现,繁盛于中生代,白垩纪末期绝灭。 外壳头足动物中演化趋向是: 缝合线由简单到复杂,缝合线的复杂化是为了增强壳的外壁以抵抗静水压力,使其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壳不易破裂。 壳饰由光滑到简单,再到复杂。 壳形由直至微弯到旋卷,由外卷到内卷。 体管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个体由小变大。 根据隔壁褶皱的程度,头足类的缝合线分为5种类型: 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叶 二、头足纲--(4)外壳类化石代表 中国角石 前粗菊石 尖棱菊石 二、头足纲--(4)外壳类化石代表 齿菊石 阿门角石 二、头足纲--(5)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现生种类都是海生,化石头足类保存于海相地层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地铁物业管理培训课件.pptx
- 工程数学(本)形成性考核作业4.doc
- GB T 34520.7-2017 连续碳化硅纤维测试方法 第7部分:高温强度保留率 标准.pdf
- 自编教材审核表(模板).pdf
- 一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个案护理PPT.pptx
- [大庆]黑龙江大庆市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选调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上岸试题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 ISO9001 14001 ISO45001检查表审核方法全套.docx VIP
- 增光膜规格说明书.pdf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及集体备课课件.pptx VIP
- 2024 离婚协议书 离婚协议(打印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