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9章、中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
第09章、中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
半个世纪以来,放射化学在中国萌芽、生根、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1934年,玛丽·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国学生郑大章在法国求学15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从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的居里实验室带回来了放射化学。当时,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聘请郑大章参加筹建该院镭学研究所[在北京东皇城根(即现在科学出版社社址)],开展放射化学研究工作。随同郑大章工作的学生先后有曹友德、杨承宗、李鉷及侯灏4人。郑大章是镤化学专家,经过1年多的筹备,工作迅速开展。主要放射物质有镭-226(共59毫居里)、镭-228(约1毫居里)及来自刚果的沥青铀矿石(约10千克),主要设备有各种静电计、石英压电发生器、不同类型的电离室、自制的α闪烁和盖格计数装置,以及一座磁场强度为6000高斯的电磁铁等。在此基础上,郑大章及其助手发表了一系列镤的定量提取及其载体元素化学的文章。
当时,人们对锕系元素和铀镭系之间有无关系并不十分清楚。郑大章测定了沥青铀矿石中镤对铀的放射比例,从而论证了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支的比值。为了在国内寻找镭矿石以供研究,郑大章等以捷克的育新斯泰铀矿附近温泉水中含异常高浓度的氡为借鉴,在我国各地广集温泉水,并测定其中氡的浓度。国外在60年代也曾采用这种方法(称为水法)来寻找镭矿,并取得实际效果。
中国最早研究核化学的是卢嘉锡。1937—1939年,他在英国与S.Sugden教授首先在热原子化学中使用添加剂,发现了添加剂的清除效应,从而提出了一种著名的浓集卤素放射性核素的方法,为定量地研究同位素交换动力学创造条件。
由于日本侵略中国,1936年镭学研究所不得不迁到上海。1938年郑大章带着重病转移到上海继续进行放射化学研究,他和杨承宗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得很强的UX1+2(234Th+234Pa)β放射源,发现β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由此成为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及其厚度的原理。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更为困难,郑大章为此奔波,心力交瘁,1941年终因心脏病突发,在苏州不幸逝世。
吴征铠1938年曾对铀酰盐的红外及拉曼光谱学进行了研究。
1949年10月前最后完成的放射化学研究是在巴黎居里实验室。杨承宗对离子交换法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化学性质极为相近的放射性核素之间或与其载体元素的分离。不久,此法因在稀硫酸溶液中可浓集低浓度的铀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杨承宗在所内开展了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从1953年起,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为物理研究所。到1954年,放射化学组的各级人员已增加到12名,承担试制高纯铀、石墨和重水任务。在地质和化工等部门的配合下,放射化学组从事含铀矿物的分析、提取和制备重要铀化合物的研究。与此相关,还进行了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镭、氡、钋和镤的初步放射化学研究。另外,对电解水的同位素分离效应、超纯石墨的制备进行了探索,制定了有关材料中杂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轻元素同位素的分析设备。
1955年秋,放射化学组研究人员增加到42名,引进了一些放射性核素,开始推广其应用。1958年建成了由苏联援建的研究用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1958年8月首次生产出24Na、32P、60Co等放射性核素,为全国开展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准备了良好条件。同年,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等组建成原子能研究所,包括了北京地区的两个研究基地。从1956年起,研究人员有大幅度的增加,相继有肖伦、冯锡章、刘静宜和刘允斌等参加了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还选派了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到苏联的科研和生产部门从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工作。从1958年起,原子能研究所先后举办8期同位素应用讲习班,共培养了500多名应用核技术人员。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第二机械工业部(现核工业部)和其他部门都相应地建立了与核科学技术有关的研究所。其中,北京铀矿选冶研究所、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等单位都开展了放射化学及放射性核素的分析及其应用工作。与此同时,从原子能研究所调出了一批科研人员建设两个新的核科学研究所。一个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该所以研究核技术应用为主;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以研究中、低能核物理为主。
1960年,为了发展中国的核科学研究,一批其他方面的专家转而从事放射化学、化工方面的工作,其中有姜圣阶、曹本熹、吴征铠、汪德熙、陈国珍、王金堂等。此外,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也应国家紧急需要开展了大量的有关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并做出了显著贡献。
1964年10月14日中国原子弹首次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又爆炸成功了一枚氢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