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5章)
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先将主力转移到东固、龙岗一带隐蔽待机,采用了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自5月15日至5月30日,15天内,红军由东固、富田向东转战七百余里,直逼福建建宁,连续打了五个胜仗,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粉粹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3)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纠集三十万兵力,并亲自担任总司令,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分兵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 。 毛泽东指挥红军从闽西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五天内三战三捷。这时敌主力寻找我主力作战,我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法,又歼敌一个师。九月蒋介石逃回南京。至此,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主力,在一个多月英勇的战斗中,击溃了国民党十一个师以上的兵力,消灭了五个师以上的部队。 (4)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6月,蒋介石动用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从6月到10月,他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区、洪湖区和湘鄂赣区,以鄂豫皖区为重点,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攻势。 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灵活地运用了三次反“围剿”的作战经验,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围歼敌军的作战方针,相继获得七里坪、黄陂、东陂战役的胜利,共歼敌三个师以上的兵力,胜利地粉粹了国民党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扩大了红色区域。中央区已经地跨湘赣闽粤四省并与闽浙赣区连成一片,闽浙赣的红十军也扩大为第七军团,南下归红一方面军指挥。红一方面军发展到10万人左右。 (5)土地革命的开展 1928年和1929年,毛泽东分别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后者对前者有一个重要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就保护了中农,使中农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即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使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的赣南、闽西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1个县城,5万平方公里,250万人口的红色区域。与此同时,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洪湖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三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表现为: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 土地革命战争严重受挫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损失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北上抗日先遣队 在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以前,1934年7月,党派寻淮州、粟裕率领第七军团北上抗日,于赣东北同方志敏率领的第十军会师,组成第十军团,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抗日先遣队的北上,以及后来红六军团的西征,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2、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为了彻底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人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