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天线年会论文集第8部分【812-857】.docVIP

2011年天线年会论文集第8部分【812-857】.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天线年会论文集第8部分【812-857】

双频超薄超材料吸波结构 杨 阳 李 龙 梁昌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陕西 710071) lilong@ 摘 要:本文设计、加工并测试了一种超材料吸波结构。这种吸波结构是由两层金属及其中间的有耗介质组成。上层金属是由四条指向中心的箭头形金属线形成的电谐振器(TAR),下层金属不刻蚀,作为整个金属地板。通过优化结构参数,我们得到了一种双带、极化不敏感、宽入射角的超薄吸波结构。采用波导法进行了测量验证。测量结果表明两个吸波峰值点都接近完美吸波。 关键词:超材料吸波结构,超薄,双带,极化稳定 Dual-band Ultra-thin Metamaterial Absorber YANG yang,LI long,LIANG changh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Xidian University,’an 710071)In this paper,we report the design,fabrication,and measurement of a metamaterial absorber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metallic layers separated by a lossy dielectric spacer. The top layer consists of tetra-arrow resonator(TAR)set in a periodic pattern and the bottom one is a solid metal. By fine adjusting geometry parameters of the structure,we can obtain a dual-band,polarization-insensitive,wide-angle thin absorber. Waveguide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designs effectivel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the absorptivity peaks come near to perfection. Keywords: Metamaterial absorbers;; 1 引言( Perfect Metamaterial Absorber”[1]的文章后,超材料吸波结构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之后不断有新的成果产生,包括改善入射角稳定性[2-6,13]、极化稳定性[2,5,,-13]和增加吸波频带(双带/多带)[7-9,1,1],但同时改善上述三个方面的成果并不很理想,有的通过两个不同极化方向的单元来改善极化稳定性,但增加了整个单元的尺寸[9];有的通过两层结构来实现双带,但增加了整个材料的厚度[13]。本文提出的TAR超材料吸波结构单个单元即可同时实现上述优点,并保持很高的吸波峰值。 2 TAR结构介绍 如图1所示,上层金属结构是由四条指向中心的金属箭头以及与箭头尾端相连的金属线框组成的两个相互垂直的电谐振结构,由于结构的对称性,使得对于任意极化方向的入射波都可产生谐振。下层金属不做刻蚀,保留为完整的地平面,中间的介质为FR4,介电常数4.4,电损耗角正切0.02。 图1 TAR超材料吸波结构 3 仿真分析 3.1 仿真模型 仿真软件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HFSS[16],我们采用master/slave边界来模拟无限周期单元,由于TAR吸波材料本身有地板,故没有透射,只需设置一个入射端口。 3.2 吸波率定义 吸波率定义为,由于没有透射,所以总的入射功率减去反射功率即为吸收功率。 3.3 仿真结果 如图2所示,可看出电磁波垂直入射的情况下,出现了两个吸波峰值,且峰值点的吸波率都大于99%。 图3所示为垂直入射电磁波电场极化方向变化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可看出,两吸波峰值的大小和位置几乎都没有变化,表现出了良好的极化稳定性。 图4(a)和(b)分别表示TE和TM极化的入射波随入射角变化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可看到,在入射角增大到60度时吸波状态都变化不大,表现了良好的入射角稳定性。 图2 垂直入射时的吸波性能 图3 吸波性能随电场极化方向的变化 (a) (b) 图4 吸波性能随入射角的变化 (a)TE极化入射波,(b)TM极化入射波 4 实验验证 4.1 实验方法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我们采用波导法进行测量,如图5(a)和(b)所示,将与波导端口等大的材料置于波导端口上,并用金属板压紧,测量此时的S11,在根据吸波率A的定义即可求出吸波率。已有的文献[1,6,9]都是

文档评论(0)

118zhuanq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