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嵩阳书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部,嵩山之阳,是我国创建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睢阳(应天府)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书院讲学以义理修养为核心,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成为学者传道授业的新领地。作为中国新儒学“洛学”的发祥地之一和古代书院的典型,嵩阳书院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嵩阳书院的历史演变
嵩阳书院前身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的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以嵩阳观为行宫,更名为奉天宫。后唐时期部分士人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其为嵩阳书院讲学之始。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改名为“太乙书院”。
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太宗赵光义向太乙书院颁赐印本九经书疏,后又御赐“太室书院”匾额,遂将“太乙书院”改为“太室书院”,设置校官。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向太室书院赐九经诸书。仁宗时期赐名“嵩阳书院”,并赐良田。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嵩阳书院名声日隆,生众达数百人。当时,“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来到嵩阳书院、崇福宫讲学,主要用“洛学”观点宣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嵩阳书院因此声名大振。司马光、范仲淹等名流都曾在书院讲学,一时间,四方前来求学者甚众。南宋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云:“国初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人把嵩阳书院列为四大书院之首,以此作为新儒学——“洛学”的发祥地之一。
金、元至明代,嵩阳书院由盛转衰,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建筑多为康熙年间登封知县叶封重修。乾隆后期至清末,书院活动几乎陷于停顿。解放后嵩阳书院获得新生,不但整修了藏书楼、崇儒祠等建筑,也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治理、美化了环境。2010年7月3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包括嵩阳书院在内的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嵩阳书院是理学先导“洛学”思想传播的重地
宋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引领了当时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主流学说,也是嵩阳书院教育的重心。嵩阳书院在学术思想上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二程“洛学”,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二程受教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后来长期在嵩阳书院讲学,程颢还为嵩阳书院制定规制(包括教学目标、学规等)、课程等规条,吸引了众多学子(《二程遗书·明道先生行状》)。程颐“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宋史·道学传》)。经过二程的改造,融儒、佛、道思想于一体,围绕社会、人生、自然深入探讨的儒学新学派——“洛学”诞生了,并与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朱熹的“闽学”共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二程弟子在各地讲授传播“洛学”,从而形成一些地域性学派,如“事功学派”、“湖湘学派”等。金军南下时,二程弟子谢良佐流落到江南,将洛学传给胡安国,胡安国传给其子胡宏。后张栻拜胡宏为师,得洛学真传,熔家学与胡宏之湖湘学于一炉,集大成为“湖湘学派”。作为理学先导的“洛学”,首创于二程,经其弟子杨时一传罗从彦,再传李侗,三传至南宋朱熹,由朱熹集大成而为“闽学”,共同构成了“程朱理学”体系。后来又发展为“宋明理学”,长期被奉为官方哲学,影响元明清社会达六七百年之久。
二程的学术观点及其实践的传播,多在嵩阳书院。其基本思想是:“理”(或“天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万物皆有理”;由“格物”即穷人类社会之理而达到“致知”,“致知”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性即理”,由于“气禀”不同,人有善恶之分,改变气质需“明天理,灭人欲”。“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以诚敬存之”。可见,二程汲取佛、道思想进行儒学创新,将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有机联系起来,创立了理本论的思想体系。冯友兰先生曾指出:程颢是以后心学之先驱,而程颐是以后理学之先驱。
三、嵩阳书院是创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嵩阳书院藏书楼拥有大量藏书,以配合教学,同时还自行刊刻图书。清初时,书院藏书已达一万余册,分别为皇帝赐予、私人捐赠、书院购置或刊刻而来,并制定了严格的收藏、借阅制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银重修了藏书楼,各地又送来不少书籍资料。
嵩阳书院先后云集了大批学者,在扩大儒学影响、发展书院教育、继承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嵩阳书院志》、《登封县志》等记载,自五代到清朝,庞式、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王守仁、湛若水、耿介、窦克勤、李来章等一时名流,都曾在此讲学。其中,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