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VIP

探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菌发生规律及防治 摘要:水稻产区中,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重要细菌病害之一是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在局部水稻产区不同年份起灾流行。本文针对该病害在中国的病原细菌的分类现状、发生危害情况、寄主范围、侵染特性、致病性致、病因子等相关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的问题。 关键词:玉米狄克氏细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规律和防治 0.引言 水稻上重要病害之一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引起的水稻细菌性基腐病(rice bacterial foot rot),在中国的15个省(市)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报道发生,部分地区危害较重。从分蘖期到穗期均可发病,产生白穗,茎基部腐烂,罹病水稻分蘖减少,严重的可造成水稻大面积失收,秕谷,目前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稻的生产。品种抗性测定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通常,早稻比中稻、晚稻抗病;籼稻比糯稻、粳稻抗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抗病。 在实际生产中对该病的防治除了抗病品种之外,仍要以防治药剂为辅助。由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报道的新病害,目前该病害有逐年加重和扩展蔓延的趋势,但国内外对该病害的发生机理还缺乏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病害的科学防治,便于对水稻基腐病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水稻基腐病的分类地位、发生现状及机理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1概况 1.1危害及病原 种子萌芽过程中侵入,可造成烂芽、烂种。大田期一般发病发生在分蘖至灌浆期都有。至病后植株茎基部逐渐变黑并且开始腐烂,伴有腐臭味。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病株根茎处极容易折断。在同一稻丛中常与健株相混生,并在田间病株呈现零星分布。 如果在水稻分蘖期发病,病株会吵醒心叶青卷,逐渐枯黄,外观呈现受螟虫危害的枯心苗。如在灾圆秆拔节期发病,叶片从叶尖到叶茎逐渐变黄,叶鞘近水面处有中间青灰色、边缘褐色的长条形病斑。 发病在孕穗期以后,常呈现为急性青枯死苗现象,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穗、半枯穗和枯孕穗,部分病株基部以上2~3个茎节出现同时变褐黑色,并生有少量倒生根。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为Erwinia chrysan themi pv.zeae (sabet) Victria, arboledaet Munoz.,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菊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两端钝圆,短杆状,大小为(2.6-3) um*(0.6~0.8)um,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鞭毛周生。在牛肉浸膏蛋白胨脂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期为乳白色,后期变为无光泽,土黄色。不耐盐,厌氧生长,能使多种糖产酸,产生吲哚,使明胶液化,而且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1.2.发生规律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可在病稻茬、病稻草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水稻伤口、水孔、根系和叶鞘伤口侵入,以茎基部和根部伤口侵入为主。在病菌成功侵入植株后,最先从根基部气孔中系统开始感染,然而会重复感染在整个生育期。 抗病性在不同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容易在移栽时根部造成伤口,因秧苗素质差,有便于细菌侵入,发病重;偏施迟施氮肥、缺少钾肥和有机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抠水的田块,发病重;黏重土壤通气性差、地势低,发病重;分蘖末期烤田过度易发病。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一般有3个明显的高峰容易使大田发病,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即分蘖期,以“枯心型”病株为主;第二次发病高峰为孕穗期,以“剥死型”病株为主;第三次发病高峰为抽穗灌浆期,以“青枯型”病株为主,之后出现白穗,孕穗等症状。 2 发病特点 2.1 品种差异 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抗病规律大致表现为常规稻抗性弱于杂交稻。 2.2 偏施氮肥发病重 不施钾肥和锌肥、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尤其是施尿素超过10kg分蘖肥每667 m2的田块,发病较重。 2.3 病情发展快,为害重 气候条件适宜(高湿、高温)使该病菌迅速传播蔓延发病重。 2.4 秧苗差易发病 据调查,选用秧苗素质好的壮秧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秧苗栽后返青快,现拔现栽,抗病力强,发病较轻;反之,则易发病 。 2.5 病菌从伤口侵入 病菌主要从叶上的伤口、气孔、叶鞘、根系和茎基部伤口侵入,以茎基部和根部伤口侵入为 主,侵入后在根基部的气孔系统感染。 3 防治技术 3.3.1 调整茬口布局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据2007年调查分析,枯穗率、病丛率和水旱轮作区的病田率,分别为0.10%、0.49%和22.28%,而连作区为1.66%、6.34%和61.49%。 3.3.2 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大田观察发现,籼稻和糯稻较粳稻抗性好。在广东粳稻产区,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