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2015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61
◎城乡规划学
DOI: 10.13791/ki.hsfwest
周之聪.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61-66.
中国城市后郊区化特征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The Features of Post-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Taking Nanj ing for Example
周之聪 ZHOU Zhicong
摘 要 首先从时间、空间和参与者三个 Abstract: This study firstly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post-suburbanization” in the
维度对“后郊区化”概念进行解析,简略介 dimensions of time, space and participants, and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lative studies
绍了中外研究进展。继而以南京市为例,从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nstance, after studying Nanjing in the aspects of population,
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三个方面出发,指 income level and farmland conversion, it is found that Jiangning District shows typical
出南京市江宁区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后郊区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ub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local
化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企业 autonomy”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post-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化”和“地方自治”是中国地方政府影响后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
郊区化进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有别于西 Keywords: Post-Suburban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Nanjing City
方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后郊区化;地方政府;南京
0 引 言
在大都市不断向外扩张、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关系越发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的城郊模
型正在不断受到挑战,难以充分揭示当下的都市发展。因此,边缘城市(Edge City)、隐形
城市(Stealth Cities)、没有边际的城市(Edgeless Cities)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以描述和解释
新的城市化现象和阶段,这些术语指出了一个普遍的“后郊区化”现象。1997年,Lucy和
Philips基于美国Richmond的研究提出了“后郊区化”概念[1] ,并从人口、收入和土地非农化
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判别一个地区是否步入了后郊区化阶段。在此之后,澳大利亚[2] 、俄罗
斯[3] 、马德里[4] 等国家和地区也各自开展了相应研究。吴缚龙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