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篆书的种类及特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篆书的种类及特点 张国俊/文 书法艺术,从广义上讲,是一门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视觉艺术。篆书作为我国的古文字,由于其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有先有后,加之有初创及其发展演变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写法和形体各异的多种书体。篆字书体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它们均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了解和掌握篆书各类各自的特点,对于我们篆书书法创作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时期。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用比较硬利的刀錐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纯朴和谐。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当今很多书家乐于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金文 金文系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多为记录礼典、征伐、约契等。是承甲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 其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笔画和写法也各异。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浩如烟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世纪)时期的金文内壁刻铭文9行291个字,记周康王23年,在宗周向盂叙述文、武、成三位先王的立国经验和殷王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盂为感谢王命,于是铸此大鼎,以记其事。大盂鼎为西周青铜器之重器,且铭文数量多,字大,笔法方圆并用,粗细富于变化,起止锐圆因势而异,体势严谨,遹瑰隽美,流畅宏灵,行气款形齐整,纵横疏密相当,实为西周前期金文典范。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西周厉王(公元前857~前842年)时盘器。铭文19行357字。记矢人将田地划付散氏所订约契,故而得名。铭文大字,笔法、结字和章法意态恣肆,奇趣横生。字大多取横势,这与大多取纵势的铭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给人跳跃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现了变幻多端的现象,给人以行止裕如,气象飘逸之感。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金文鼎。腹内铭文32行497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铜器。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辅助王室,并赏给酒食、衣服、车及武器,仪仗等物。铭文笔法严谨,结体劲瘦,取纵势,行气流畅磅礴,章法错落自由,实为金文中的瑰宝。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器皿。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铜盘。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强族(即匈奴)于洛水之东,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铭文系四言韵诗,字虽大小不等,但体势优美娟秀,精巧玲珑,行款齐整,布白疏朗。在书写用笔上,落笔稍顿,收笔出锋已很明显,开启了石鼓文书体之先风,被当今书史谓之籀文。 籀文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其书法特点是:书法浑厚自然,用笔园劲挺拨,结体方正,规范严谨,形体上较完备。石鼓自出土以来,历代倍受青睐,受到历代书家的重视,论书者均以石鼓为史籀笔迹。从书法的角度看,石鼓文字迹,笔画粗细基本上致,圆活奔放,结体严谨,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它上承金文,下启小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典范文字书体,被后世学篆者奉为临习正宗。甲骨文、金文、籀文、秦通一六国前的古文字,它们大都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通常将以上甲骨文、金文、籀文通称为大篆。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