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多元性比较性罪犯再犯风险和心理社会因子223.pdfVIP

从犯罪多元性比较性罪犯再犯风险和心理社会因子223.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從犯罪多元性比較性罪犯再犯風險及心理社會因子 223 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 第五卷第二期 ,2009,223-238 頁 【研討會特輯】 從犯罪多從犯罪多元性比較性罪犯再犯風險及心理社會因子元性比較性罪犯再犯風險及心理社會因子 從犯罪多從犯罪多元元性比較性罪犯再犯風險及心理社會因子性比較性罪犯再犯風險及心理社會因子 1 2 3 張碧娥 、鍾志宏 、黃永順 1 2, 3 Bi-E Chang , Chi-Hung Chung , Yung-shun Huang 壹、壹 、前言前言 壹壹 、、前言前言 根據周愫嫻 (2004 )調查政府各部門出版之犯罪學相關研究發現 ,有關性侵害防治 的研究報告以內政部的性侵害犯罪防治委員會最多 ,並多為犯罪原因論的取向。目前對 性侵害發生的原因就是把性犯罪看成是一種負向成癮行為 、是對壓力源的不當因應結 果,在某些情境引發犯案意念 ,例如負向情緒或人際衝突,犯案是一種逐漸隱微地產生、 隱蔽性行徑 、有預謀、使用許多認知扭曲的操作過程,也就是進入所謂的犯罪高危險情 境,由促進犯案意念而至實際犯案 ,一再重覆這樣的歷程,直到被發現舉發而停止犯案。 犯罪者之評估與治療理論基礎 ,就是透過了解加害者的性成癮模式,與犯行有關的生理、 心理 、社會成因,評估其再犯高危險因子,再給予適當的治療而能維持不再犯。而在探 討性侵害發生的原因時 ,研究分類有以犯罪行為及行為的完成程度區分 :例如性騷擾、 猥褻 、強制性交等行為區分,行為既遂及未遂。或以受害者年齡、是否有血緣關係來作 為區分標準 ,例如將性罪犯區分為以成年人或兒童為對象的強暴犯 或亂倫犯 。另一種分 類是根據犯罪時的相關情緒或動機來區分 ,例如 Groth (1977 )將性侵害犯以權力及憤 怒二軸區分犯案時的心理動機 。已經有許多研究根據這些分類得到不同的再犯危險因子 或再犯率 (McGrath1992;陳若璋、民 90;陳炯旭 、民93;鍾志宏 、民98 ;楊士隆等民93 ; Hanson2000 ),但在實務上常看到性侵害犯合併其他罪行 ,這些合併其他罪行的性侵害 犯與單只犯性犯罪者在心理動機 、犯行有關的生理、心理、社會成因是否有所不同是較 少被討論的 。 貳、 文獻探討 一、自我控制理論介紹 1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國軍北投醫院心理科(Graduate School of Criminolog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 Clinical psychology, Dept., Armed Forces Beitou Hospital) 2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生(Ph.D. Program, Graduate School of Crime Prevention Correction,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3美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Meih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收稿日期 :2009 年 224 張碧娥 、鍾志宏、黃永順 Gottfredson 和 Hirschi 認為以一個概念來包含犯罪行為 (criminal act )和犯罪傾向 (criminal propensity )相當不妥 ,並且將無法完整解釋犯罪原因。因此,他們在自我控 制理論中 ,將行為和人加以區分,前者以犯罪(crime )代表 ,後者以犯罪性(criminality ) 代表 ,即以「犯罪」解釋犯罪行為的本質 ,以「犯罪性」解釋犯罪人的特質 。在回饋並 檢視各實證犯罪學理論的困境以及實證犯罪的研究成果後 ,Gottfredson 和 Hirschi 認為犯 罪性的最大特徵在於 「低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 。他們認為人為非道德的動物, 在一般的社會控制下 ,人性仍傾向於守法。但人性在幼年,尤其在兒童時期若未受到良 好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 ,則易產生「低自我控制」,其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