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选修1专题1、2 生物技术实践.ppt

2011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选修1专题1、2 生物技术实践.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选修1专题1、2 生物技术实践

4.(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B.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C.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污染 【解析】 腐乳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氨基酸和甘油、脂肪酸。一般说来,含水量为70%的豆腐最为适宜,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答案】 B 5.(2008年高考江苏卷)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果醋的制作是利用醋酸菌将葡萄糖或乙醇生成醋酸的原理进行的。本题中的醋酸菌利用的原料是发酵初期产生的酒精,故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培养液pH一直降低,如曲线②所示。 【答案】 B 3.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请回答: (1)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想一想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  ) ① 化学消毒 ②灼烧灭菌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灭菌 ⑤高压蒸汽灭菌 ⑥巴氏消毒法 A.⑤③②①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解析】 碳源是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是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所以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绝大多数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所以这种培养基对微生物有选择作用。选择的原则是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牛奶为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可采用巴氏消毒法。 【答案】 (1)葡萄糖 尿素 (2)有选择作用。因为此配方中尿素是唯一氮源,因此,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3)A 三、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Ⅰ.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所使用的特定培养基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应为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的氮源只有尿素,理论上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在上面生长。其配方如下: K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唯一氮源) 1.0g 琼脂 15.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自来水定溶到1 000mL。 Ⅱ.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 ×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①实验原理 即:可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 选择培养: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梯度稀释 ↓ 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鉴别含CR的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固体) ↓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2)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①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过程如下:培养基经涂布培养长出菌落→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L的CR溶液 倒去CR溶液→加入1 mol/L的NaCl溶液 倒掉NaCl溶液→出现透明圈。 ②方法二: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过程如下: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CR溶液→灭菌→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