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取样路线选择及取样规范
取样路线选择及取样规范 汇报人:XXX 2011年7月15日 本次取样选择2大草原类型,每群落类型拟选10个群落类型,共20个群落类型。 Ⅰ 试验设计 自选:各采样区选择A-裸地/B-农田/C-围封草地/D-放牧草地中三种,采样区各群落类型拟设2个样地、每样地设3个1 m×1 m的样方。 * 贝加尔针茅+寸草苔群落 寸草苔群落 羊草+寸草苔群落 寸草苔群落 羊草+杂类草草原 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冷蒿群落 冷蒿+糙隐子草群落 贝加尔针茅草原 贝加尔针茅草原 温带草甸草原时间序列 Ⅰ 试验设计 * 克氏针茅草原 克氏针茅+冷蒿群落 羊草草原 羊草+克氏针茅+ 冷蒿群落 大针茅草原 大针茅+克氏针茅+冷蒿群落 冷蒿+糙隐子草群落 冷蒿+星毛委陵菜或狼毒群落 温带典型草原时间序列 Ⅰ 试验设计 路线示意图 Ⅱ 路线选取及样方选择 取样数:13×2(样地)×3(样方)=78; 土壤剖面数:13个; 所需时间:3-4天 取样数:13×2(样地)×3(样方)=78; 土壤剖面数:13个; 所需时间:3-4天 取样数:23×2(样地)×3(样方)=138; 土壤剖面数:23个; 所需时间:7-8天 取样数:23×2(样地)×3(样方)=138; 土壤剖面数:23个; 所需时间:7-8天 本次采样取样总数为:(138+78)×2=432;土壤剖面数为68个;取样时间20-24天。 地上活体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取样为:432个 地下根系取样数为:432个 土壤容重数为:68×6×2=816个 土壤样本取样数为:432×6=2592个 Ⅱ 路线选取及样方选择 地表凋落物生物量的测定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地上活体生物量的测定 天然草原的碳汇储备 根系生物量的测定 Ⅲ 主要测量指标 野外测量内容 ◆活体生物量鲜重的测定(收割),标本夹带回, 65℃烘干; ◆地表凋落物重量的测定(拾取),网袋带回,65℃烘干; ◆根系漂洗及鲜重的测定(漂洗),网袋带回,65℃烘干; ◆土壤的采集(土钻),自封袋(敞口风干),带回测定; ◆土壤剖面的挖掘及容重的选取。 Ⅲ 主要测量指标 Ⅲ 主要测量指标 土壤含水量(%),105℃烘干 土壤全N的测定:半微量凯氏法 pH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外烧法) 碳库周转速率的测定(培养法) 室内测定内容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草地碳/氮储量的时空格局 Ⅵ 预期成果 空间上 时间上 不同草原类型碳/氮储备以及 有机碳组分差异 不同演替序列碳/氮储备以及 有机碳组分差异 草原演替过程中的碳/氮储备 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等 二、干扰对草原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Ⅵ 预期成果 自然干扰 人为干扰 温度和降水差异对草原碳/氮储量的影响 放牧与围封对草原碳/氮储量的影响 不同酸碱度对草原碳/氮储量的影响 寻求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之间的平衡 数据来源:各样地温度和降水数据 土壤数据:pH值、有机碳、全氮含量等 三、土壤有机碳周转特性 Ⅵ 预期成果 通过室内矿化培育,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估测土壤中生物有机碳库的大小和周转速率,讨论不同草原类型有机质组分和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关系。 有机组分周转速率 不同群落类型的碳储量 Ct=C0(1-e-kt) CO为土壤中生物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Ct为经过t时间后土壤累积释放的CO2量,k为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周转速率,半周转期T1/2=ln2/k 数据来源:室内矿化培育、土壤有机碳值 四、草地根冠比及有机碳/氮密度差异(建模准备) Ⅵ 预期成果 地上生物量(活体) 根冠比(R:S)差异 地下生物量(根系) 土钻面积、深度 土壤容重 有机碳/氮含量 有机碳/氮 密度差异 不同土壤深度 不同群落类型 不同草原类型 不同演替序列 数据来源: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五、模型构建及固碳/氮潜力估算 Ⅳ 预期成果 活体生物量 凋落物生物量 根系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碳MBC 模型构建 固碳/氮潜力 自然干扰因子 人为干扰因子 草地面积因子 草地类型比例 现存 碳/氮库 数据来源:所有背景值、所有测定指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