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刘勰《养气》篇的思想渊源.doc
论刘勰《养气》篇的思想渊源
摘要:刘勰养气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先贤古人养气说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同时与汉魏以来崇尚“养生”的社会风尚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等几方面有渊源关系;也是对当时创作经验的总结和革新。刘勰“养气”思想至今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潜心品味和身体力行。
关键词:养气;渊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28-0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体系成熟、严谨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称:“体大而虑周”,实为如此。《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包括了文体论、创作论以及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其中《养气》篇为创作论中的一篇,既是刘勰对以前的养气论的继承,又重点说了养气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汉末至南北朝是一个重视养生的时代,养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刘勰“养气”思想就受到汉魏以来养生风尚的影响。东汉时王充就从自然元气思想出发,提出对人体之气的涵养。刘勰在《养气》中开篇明义地指出:“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也就是说早在刘勰之前,已有不少的文论家和思想家都已注重“养气”,甚至还有养心、养性、养神、养身、养生等说,并已引起学界的讨论和研究。刘勰以王充的“养气”、“养性”说开篇,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他对前人理论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并在发展中进行创造。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将“养气”说引入文学理论中,为其创作论和作者论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资源。并以气论文、以气论诗。诸如:《时序》中有:“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神思》中:“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体性》:“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刘勰对气的重视,和把气作为文学评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是对儒道学说中养气思想的继承。刘勰的“养气”说渗透和表现在《文心雕龙》的所有篇章中,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一块厚重的基石。其《养气》篇的主旨为“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这与《文心雕龙?原道》中标举的“自然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诚如刘勰思想融入儒道佛一样,其“文气”说也融合了儒道“气”论的精神,其对理论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刘勰论“气”秉承的就是道家之气,也就是自然之气。他在《原道》篇中将道家思想文化渗透在其文论和文学观中。他指出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的“原道”主旨,就在于以道家的宇宙自然之道的视野来寻找“文心”,从而将文章或文学纳入到宇宙自然之道和人的自然之道中来体悟,揭示了“文心”的自然之道的本质和特征,由自然之道推而广之进入文之道和为文之道,构成自然、人、文学的三结合,“自然之道”进而衍生为“自然之气”。 第二是对儒家的气论的改造和利用。先秦儒家的气论以孟子为代表,主要从儒家思想的“礼”、“仁”、“善”、“义”等核心范畴的内容去说明“气”的。孟子提出“养气”说,他指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提出“浩然之气”,其特点为“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间”,简言之就是正气,是宇宙天地间矗立的人间浩然正气。但刘勰超越先秦儒家的道德之气在于他并不局限和拘泥于将“气”的内容规定在道德人格上,淡化其内容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因素而将其扩大为自然之气与精神之气的融合。另一方面,刘勰吸收和利用了儒家的“养气”说,强调不仅要葆气,而且要养气。但他超越儒家之处在于不仅仅依赖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和人的道德的本性需求来养,而且主张以道家思想的“虚静”、“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来养,强调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养自然之气。
最后,刘勰养气思想的提出,也是对当时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齐梁以来“采滥忽真,运弃风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没有真情实感,只追求辞采的华丽,这股形式主义文风充斥当时文坛,刘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从三皇五帝到战国之前文风基本上还算质朴,而“汉世乞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天天在力求新奇,互争光芒,炫耀风采,心思都被用空,这样挖空心思,苛意追求辞采的华美,必将使人心疲力竭,这也是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忙迫的的原因。“养气”思想就是针对过分劳神苦思的创作,以及附庸风雅的绮靡文风而提出的。刘勰反对为文而造情,要求抒发情怀写真情实感。其次,刘勰有感于文坛上许多用思困神、为文伤命的客观事实,从而提出“养气”思想,即认为写作是构思成熟后,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必要“促迫和气”。刘勰举了王充在屋内到处安放笔砚来写作的事实,举了曹褒怀抱着纸笔专研礼仪,按年节、时日来督促自己,逼自己刻苦钻研的事实后慨叹:“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王充、曹褒等人为写作如此困苦,怎能不令人担心为文会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