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阴影下德国传教士汤若望.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苍阴影下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上苍阴影下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影响最大,留华时间最长者当属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 vorlBell,1592~1666)。2000年乌利1949年生于德国科隆,是自由作家,在西方被公认为中国问题专家,曾在中国德文版的《北京周报》工作多年,还做过多年的驻华记者,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和文章。他所撰写的《邓小平传》被译成七种语言。为写《在上苍的阴影下》,他曾重走了汤若望的来华之路,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在德国波恩大学任教时,他曾登门造访,预约我承担译成汉语的任务 汤若望是耶稣会传教士,从明末到康熙年,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曾是中国钦天监的第一个洋监正,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禄大夫;各种著述和译著近四十种,涉及宗教书算、天文地理、大炮制造等。曾几何时,身陷囹圄,九链加身,险被凌迟处死。后又平反昭雪,被康熙称为“鞠躬尽瘁之臣子”。汤若望这个曰尔曼奇人伟人是中德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生的诡谲在他身上也演绎得淋漓尽致。德国人对他索有好感和兴趣,所以书一出版,评论如潮,好评如潮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科隆的贵族之家,性格活跃,曾就读于远近闻名的三王冕贵族中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被保送罗马的日尔曼学院。欧洲中世纪,造纸、印刷并不发达,知识传授要靠讲述和记忆;所谓知识一般理解为宗教、神学、哲学、天文学等,而这些学科都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他们享有无上尊荣,这也是当时许多精英效力教会的原因之一 宗教改革后旧教抑或天主教处于低潮。为对付改革后的基督教一一新教,一些信德昭著的司铎便采取各种举措。其中一个叫罗耀拉(I.Loyola)的西班牙人更是于1540年创立了耶稣会。耶稣会并非青灯黄卷,终日诵读,而是要学习各种知识,大办学校,造就青年一代的传教者。汤若望所就读的日尔曼学院和罗马学院正是耶稣会所办的公学。学子矢志服从教宗圣愿,任凭派遣到天涯海角,筚路蓝缕,传教弘法。这也是汤若望来华后一系列表现的原因 汤若望在法国神甫金尼阁的带领下于1619年到达澳门,而后从澳门进入内地。入境随俗,将其一长串的名字改为好听好记的中国名字。“Adam”念快了像是“汤”,“Johann”习惯译成“若望”,这便是汤若望三字的由来。此时的明王朝已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汤若望从抵华到明朝覆亡的二十多年间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活动:研修汉文,克服语言障碍;结交士大夫,逐步开展传教活动;参加火炮制造工程;才识被发现调入京城任天算职务 火药本是中国人发明,最早火炮为南宋陈觉创制,随着蒙古人西征传到欧洲,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其故乡火器反而受到冷落,武将大多向往“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到了明代火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崇祯帝令汤若望造炮。汤被逼上马,凭着他的一点书本知识,居然成功地造出二十尊大炮。崇祯“嘉其坚利,诏再铸五百位”。汤对崇祯自缢煤山十分悲痛,说他“非常有天分,非常不幸” 李白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崇祯自裁,群龙无首,人人自危,与明廷关系密切的老外全都跟随福王、唐王、永明王逃向南方或西南。独汤若望处变不惊,留守教堂,所幸农民军对教堂秋毫无犯。清兵入京,摄政王多尔衮令市民搬出京门,为满蒙旗兵腾出房台。汤若望面临兵丁“打砸抢”,令其“扫地出门”的凶险。此时他冒险上奏,在奏折中坦承:“曾奉前朝故帝”,但所为是历法工作。清“圣朝定鼎,天运已新”,正需要新历法。汤的自荐非常及时,多尔衮恩准他“安居天主堂”,那些骄兵悍将看到睿亲王的谕旨立即作鸟兽散。他本人毫发未损,器物刻板得以保存,一场泼天大祸化解于无形 明代虽然产生了四大科技名著:李时珍(1 518~1593)的《本草纲目》,徐光启(1 562~1633)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 587~?)的《天工开物》和徐霞客(1 587~1641)的《徐霞客游记》,它们在当时之世界也可算是科技方面的顶尖之作。然而由于缺乏大方向较为正确的世界观的引领,后继乏力,从而缺失相应的持续发展。就拿明代历法来说,年久失修,崇祯不得不开设历局,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主其事,参加修历的外国传教士中就有汤若望。《清史稿》说他“以四十二事证西人之密,中述之疏,畴人弟子翕然信之”。1644年汤若望向清廷进呈仪器和历书范本。他还用西法推算验证了这一年8月1日的日蚀。同台测算验证的还有大统、回回两历。检验结果是:“惟西洋新法――吻合,大统、回回两历俱差时刻。” 汤若望西法推算,“密合天行”,其天学道理也得到清廷认可,于是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这是西洋人在中国执掌观象台的肇始。不过汤若望在华传播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至于伽里略于1632所发表的《世界两大体系的对话》更是闻所未闻。所进呈的仪器也老式落后。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