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闽东、浙南地区畲族经济
明清时期闽东、浙南地区畲族经济*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CXW02YBQ)之阶段性成果。
摘要:明清时期,大批畲民从闽粤赣边区徙居闽东、浙南地区,经过他们的辛勤垦辟,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其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并促使该地区经济结构改变,民族融合。本文从明清时期畲区经济类型、经济结构方式等入手,对这一时期畲族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历史考察,并揭示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明清时期;畲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K248/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111-08
明清时期,畲族人民从原居地闽、粤、赣三省边区向闽东、浙南等地流徙。畲民的流徙使其由一个聚居民族变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大大增加了与汉族的经济联系,其社会经济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招民垦荒的重农措施与畲区农业的发展
明朝廷以“招集流亡,劝农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考绩标准,并颁布法令,着重垦荒。《明会典》卷17《户部“凡开垦荒田,……各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业主已还,有司于附近荒田拨补”,同时减轻赋税。《闽书》卷39《版籍志》载:“皇朝洪武初,籍天下田地山林池塘海荡之名数,分官民二等,官田起科,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三升三合五勺”,并废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这一举措不仅吸引广大农民投入垦荒,有利于恢复明初凋敝的社会经济,更促使畲民所居深山旷野得到进一步开垦,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4引《漳浦志》说:“今深山中巅崖,皆开垦种艺,地无旷土,人无遗力”
清顺治初年,制定了一系列招民垦荒办法,据《东华录》卷12中所载之规定:“凡各处逃亡人民,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并以招徕人民垦荒的多少作为地方官黜陟的标准,这使得流浪山区、寻找机会垦种的广大畲民即刻成为当地官府招徕的对象。云和《汝南蓝氏宗谱》载:“以国初兵燹后,田地荒芜至数万顷之多,田粮三分不征一,有周太守出示招募,于是蓝雷钟等新畲民入境,垦复田土”,反映了此时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山区进行垦种的情况。可见,明清时期大量畲民迁入闽东、浙南地区,形成新的聚居区,是与明清政府实行的“招民垦荒”政策密切相关的。至清代,浙江全省已有十八个县或多或少地有畲民在那里开山垦荒,从事农业劳动
畲族本是一个“力本务农”的民族,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山区,并逐渐定居下来。在迁移时他们随身携带农具,个别的还带有牲口,“随山种插,去瘠就腴”,凡山间荒地“皆治为垄亩”①,有水源的地方辟为梯田,成为当地的一支垦荒大军。他们采用多种方法,对土地进行改良。担熟土拌客土,增加土地的肥力;烧草木灰肥田,割青蒿为肥料,或者施用栏肥,就地取料,效果甚好。经过多少代人的辛勤垦植,终于将荒山秃岭变为良田。勤劳朴实的畲民定居山区,“商店以其不失约,不短欠,以为好主顾;地主以其不抗租,不欠粮,引为好佃农”②。“茅居偏向垄头结,佃种无辞荒处开”③的畲民,正是霸占大片荒山僻坡,又苦于无人佃种的闽东、浙南地区地主阶级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和垦种队。云和《汝南蓝氏宗谱》记载了畲民迁入以后劳动的情景和山区面貌的变化,“……蓝雷种等新畲民入境,垦复田土,粮增收过半,各姓先人,辟草莱充府库,不少功力于括苍也”。《遂昌县志》称:“吾乡佃作黎(畲民),强半属畲客,……岩栖亘茅舍,火耕属刂秀陌”。山间秀陌的出现,粮食产量的提高,这正是畲民在那里辛勤耕耘的结果
有些地方志中特别提到畲族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情况。《龙游县志“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耒负薪于青障绿野间”。王虞辅说:“无论男女,黎明即起,早饭后携其工具或背其婴孩赴田间工作,或入山砍柴、采茶、挑担、拔草。妇女之耐劳,尤胜男子”④。可见,畲族妇女对闽东、浙南山区的开发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民族,有六七万人迁入闽东、浙南地区,对当地凋敝的山区经济无疑起了很大的复苏作用。清人王士钦《云和县志》卷15《风俗门“耕耨佃田,咸籍其力”。在迁入闽东、浙南后的一二百年间,畲族开发、发展山区经济的成绩是不可低估的。据浙江省丽水县解放初期的统计,畲民在丽水县山间垦种的土地竟达一万多亩⑤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使畲民的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畲区稻谷产量已达到亩产200-300斤⑥,农作物品种也大都与当地汉区相一致,稻谷类在闽东畲区有师姑早、大早、小早、麻子秫等。福宁府地区有一种“山稻”,种于山上旱地,一年两熟⑦。同时畲民还利用山区缺少水源的旱地种植蕃薯、芋等杂粮。据乾隆《潮州府志“近山之地辄种薯芋,名曰开畲”。蕃薯是明万历年间从吕宋传入福建的,由于它具有产量高、生长能力强等特点,故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很快,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肠套叠护理PPT课件讲解PPT课件.pptx VIP
- (沪教版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解读课件.pptx
- 小儿肛管排气.pptx VIP
- 新解读《GB_T 5271.9 - 2001信息技术 词汇 第9部分_数据通信》最新解读.docx VIP
- 新解读《GB_T 18492-2001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最新解读.docx VIP
- PPT灌肠操作及并发症处理.pptx VIP
- 基于ABAQUS的橡胶材料粘弹性特性仿真.docx VIP
- 《带式输送机概述》PPT课件.pptx
- 1 “钓鱼”游戏(课件)一年级上册科学人教鄂教版2025.ppt
- 山东理工大学2021-2022学年《Python程序设计》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标准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