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宦官专权表征、由来及儒生之敌意.doc

晚唐宦官专权表征、由来及儒生之敌意.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唐宦官专权表征、由来及儒生之敌意

晚唐宦官专权表征、由来及儒生之敌意【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晚唐宦官专权状况及儒家文官体系对它的敌意等。本文认为,晚唐宦官专权明显有扶立皇帝、任命节度使和监军等三大表征,其由来是皇帝的有意授权并通过“四贵”实施。从社会学看,儒家文官体系与宦官的斗争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其焦点是政治权力和经济目标;从文化人类学看,前者的敌意源于由竞争带来的危机感和嫉恨 【关 键 词】晚唐;宦官专权;儒生敌意 【作者简介】李?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晚唐宦官专权并和儒家文官体系进行博弈,与朋党斗争不同。朋党斗争是同一群体内不同派系的博弈,更多带有私人性;而宦官专权并和儒家文官体系博弈却是不同群体的博弈,更多带有异己性。所以,后者残酷得多,也血腥得多 一 晚唐宦官专权相当严重。甘露之变后,文宗(李昂,原名涵,809-840,在位827-840)曾泣下沾襟对翰林学士周墀(796-855)说自己受制于家奴。此家奴,就指宦官。在我看来,晚唐宦官专权有三个互相联系且最重要的表征:一是多次扶立皇帝;二是操控皇帝直接任命节度使或接收庶族士人子弟甚至世家子弟为养子并扶植其做官,且在京城及近畿巧取豪夺;三是主宰神策军军权并监天下所有方镇之兵。在儒生看来,这三点尤其是“扶立皇帝”“任命节度使”和“监军”等本是以宰相为首的儒家文官体系的份内事,但现在却被宦官抢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后者仇视前者的现实原因之一 这里先说第一点 司马光(1019-1086)云:“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1]这是实话。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看,中唐以来至少有九位皇帝是由宦官扶立的。若把前二位(宪宗穆宗)除外,晚唐以来有七位(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其中情况又有不同:(1)长庆四年(824),敬宗李湛(809-826,在位824-826)虽由太子册立但也得到了宦官同意。这从他一即位就大赏宦官和神策军等可以看出。“上赐宦官服色及锦彩金银甚众,或今日赐绿,明日赐绯”“神策军士,人赐绢10匹,钱10千”[2]。这里的宦官,当指穆宗朝最得势并有扶立敬宗之功的梁守谦(779-827)、王守澄(?-835)等。(2)文宗武宗宣宗也由宦官扶立,但又不同。文宗之立有一个小插曲。宝历二年(827),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后欲立绛王李悟,但被王守澄、梁守谦等否定而改立了江王(即文宗)[3]。武宗(李炎,原名?,814-846,在位840-846)之立,如出一辙。开成五年(840)文宗病重,命宦官刘弘逸(生卒不详)与宰相杨嗣复(783-848)、李珏(784-852)等立太子李成美,亦被宦官仇士良(781-843)、鱼弘志(生卒不详)等否定,“矫诏”改立了颖王(即武宗)[4]。由上可见,宦官内部不是铁板一块,利益所系,也有帮派。一派成功,另一派连同所欲立对象毫无例外被诛杀。算来只有宣宗(李忱,810-859,在位847-859)是直接由“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5]所立的。(3)宣宗以后,又重蹈覆辙。大中十三年(859),宣宗密嘱枢密使王归长(生卒不详)、马公儒(生卒不详)让三子?王即位,但被左军中尉王宗实(生卒不详)否定,改立了太子郓王(即懿宗)[6]。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原名温,833-873,在位859-873)病重,左军中尉刘行深(生卒不详)、右军中尉韩文约(生卒不详)等立少子普王为僖宗(李儇,原名俨,862-888,在位873-888)[7]。光启三年(888),宦官杨复恭(?-894)、刘季述(?-901)立僖宗之弟寿王为昭宗(李晔,原名杰,又名敏,867-904,在位889-904)。昭宗天复三年(903),儒家文官体系借助保大节度使李茂贞(856-924,曾为武定节度使和凤翔节度使)之手开始杀宦官,至朱温(即朱全忠,852-912)全部杀绝。宦官扶立皇帝及专权之风,才告一段落 必须说明,宦官扶立皇帝目的只是为了便于控制,而每一位新皇帝之被扶立也是自愿的和巴不得的。换言之,是新皇帝借助于宦官之手才登上九五之尊的。因此,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可知,被扶立皇帝有较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权。可以说,没有新皇帝首肯,重大事情宦官一件也办不成。有些皇帝(如文宗)曾打算杀绝宦官,有些皇帝(如武宗、宣宗)虽未如此打算但不是因为宦官干预而是因为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都说明了皇帝的自主性与宦官权力的有限性(即使有扶立之功,权力也是有限的) 二 次言第二点 扶立皇帝只是宦官显示权高势重的手段,而操控皇帝以获取政治经济地位并保持荣华富贵才是目的。为什么这几个宦官热衷扶立此而那几个宦官热衷扶立彼且不惜以刃相向呢?也是这个原因。扶立有功,就可以操控皇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