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求是编》史料学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求是编》史料学价值

浅谈《求是编》史料学价值摘要:《求是编》可谓第一本《传习录》的注评本,也是第一本非《传习录》之作。从史料学而言,它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交流与争论、碰撞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王阳明心学的不同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官方主流思想的思想画卷,其价值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关键词:《求是编》;冯柯;史料学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146-03 《求是编》既是第一本《传习录》注评,也是第一本以《传习录》为主抨击王学的著作。在明代以阳明心学为学术思想主流的背景下,《求是编》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惜学术门户之见太深,《求是编》并没有得到王学学者的重视,此不能不说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巨大遗憾。四百年后的今天,洗去学术门户的尘埃,我们得以以客观的角度看待《求是编》,并从史料学的价值入手,希望对明代学术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求是编》,冯柯著,共四卷。冯柯(1523-1610),字子新,号宝阴,别号贞白,浙江慈溪县人。著有《三极通》、《质言》、《求是编》等 本书的史料学价值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真实、客观反映了阳明心学产生以后对学术的影响与震荡。关于阳明心学在明代的影响,正史、王阳明及其弟子的文集传记均有所述及,但从一个反对者的角度审视这一历史过程,并反证事实,应别有一番意味。冯柯是朱学学者,谈起撰写《求是编》的原因,他在《自叙》中说:(嘉靖)丙寅春,郡博士张香山先生修斋创道,以柯学颇得源,委申请捐俸,延之主会,时阳明王氏致良知之学盛行,凡讲学者莫不倚以为说,然亦非能真知其是与非也,附和而已。……故柯非敢非阳明,惟求其是而已,求其是则不得不与可疑者而论之,此余于《传习录》虽不敢非之,而不得不论之,……时万历癸酉春三月清明日慈溪冯柯叙 嘉靖丙寅(1566)年春,当时郡学张香山修斋创道,请其主讲,在“阳明王氏致良知之学盛行,凡讲学者莫不倚以为说”之时,冯柯便对王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冯柯认为,虽然王学盛行,“然亦非能真知其是与非也,附和而已。”而冯柯自己要做的正是为学者拨清迷雾、重订是否,“故柯非敢非阳明,惟求其是而已,求其是则不得不与可疑者而论之,此余于《传习录》虽不敢非之,而不得不论之。”此种看法经过整理,便是《求是编》的编著。在是书中,针对《传习录》的章节,冯柯逐条加以驳对,可谓第一本《传习录》的注评本,也是第一本非《传习录》之作。当然,冯柯对王守仁的主要思想理解,多狭于门户,或诠释不透、或故意歪曲,不能对《传习录》的传播构成真正威胁,但却反映了朱陆学者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阳明学产生之后,影响极大,“有志圣学者,和阳明而异朱子,且十八九”。《明史》更毫不讳言,“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师冯柯完成《求是编》大约在万历癸酉(1573)。此时阳明之学已经风行天下,不迁程朱者,已无复几人。此时冯柯完成并刊刻《求是编》,既是对阳明及其后学的不满,更是对其的直接回击。在心学体系中,《传习录》是王阳明之“论语”,教化学子无数,故冯柯以此为突破口,可谓抓住了要害 第二,保存了时人对阳明心学特别对《传习录》不满的资料与评论。任何一部著作的完成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求是编》亦然。《求是编》虽是冯柯一人的著作,但却凝聚了众多不满王学学者的观点,只是通过冯柯一人表达了出来,从这个层面而言,《求是编》代表了时人对《传习录》的不满 王阳明心学在当时影响甚巨,另一方面,反对者也不少。从《求是编》当时刊刻的影响便可见一斑,据冯柯之子冯?记载,“全书出,以观,人人无不奉若枕中鸿宝者,《求是编》挣借传写。”便生动的再现了反对者的热情与希望。同时,《求是编》在批判王学方面也有其突出的一面。冯?自己便以身说法,在读《求是编》前,他已先读《传习录》,并认为其“未可非也”,而“及读《求是》,而见《编》之步步精神录之,著著破绽即求是者,无胜心而无是,公遂无完肤矣。” 从总体而言,冯柯对王阳明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良知的诞生源头上。冯柯说:慈湖之学在不起意,以为意不起则性定而动一,故其所称说,辄倦倦于《易》无思、子绝意,而务持守于意能未动之先,以自为学。若阳明之致良知,则是即其心之所起以为善而直从之,将必有嬖孽夺宗,认贼作子者,此世所以多小人而忌惮也。今以彼一心学,此亦一心学而概同之,过矣 冯柯认为杨慈湖(简)为陆九渊高弟,以“意不起”而“性定”为宗,并合于“《易》无思、子绝意”之意。而阳明良知之学则从“心之所起”人手,并以“善而直从之”为途径与目的,已大不同于慈湖之说。其具体区别为:第一,慈湖主张“意不起”,即不起意,而阳明主张“心之所起”,即起意;第二,慈湖“意不起”,故“性定”,阳明“心之所起”,故有善恶之说,但阳明又以“善而直从之”,此未必能消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