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麦田里守望者》中第一人称叙事.docVIP

赏析《麦田里守望者》中第一人称叙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赏析《麦田里守望者》中第一人称叙事

赏析《麦田里守望者》中第一人称叙事摘要:论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了J. D.塞林格如何娴熟地把第一人称叙事的修辞技巧运用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剖析作者如何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来揭示小说主人公霍顿 关键词:霍顿;塞林格;第一人称叙事;隐含作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个在寒冷的冬天穿着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个头一般,形体消瘦的霍顿J.D.塞林格却把他塑造成了人人理解、同情、喜爱,甚至被很多青少年追捧的风靡一时的楷模形象;同时,霍顿的作为也引发了成年人去思考和挖掘造成这个问题少年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为什么会产生反差如此大的文学效果呢?这就是塞林格巧妙地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修辞的文学效果 一、叙事视角 传统上,人们把文本的叙事视角简单地划分成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大多数文本的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的文本则罕用。比如马克.索亚历险记》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叙事学家米克“我”还是“他、她、它”,其实都是“我”。故事无论是从“我”的角度还是从“他、她、它”的角度来叙述,实质上都是从叙述者的角度来叙事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叙述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这个“角度”就是叙事学上的叙事视角 对于叙事视角的定义和文本所采用视角的划分方法,叙事学界的大师们争论不已。热奈特、斯坦泽尔、里蒙“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也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枢纽……”杨仪对叙事视角的定义通俗易懂,恰到好处。笔者认为,叙事视角就是作者给叙述者选择的一个位置或者一条线路,让叙述者站在这个位置或是沿着这条线路把文本中隐含作者的真实导向展现给读者 申丹对文本的叙事视角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她认为,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事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实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 二、叙述者的巧妙选择 在此小说中,霍顿是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整个故事都是通过霍顿来叙述的;亦即,读者是通过霍顿的视角来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很明显,塞林格所采用的叙事视角属于申丹所划分的第一种――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塞林格安排的是让十七岁的霍顿来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也即,十七岁的霍顿就是叙述者的“我”。故事中,十七岁的霍顿回忆一年前的圣诞节前夕即将放寒假前三天的故事。那么十六岁的霍顿就是被追忆的“我”。如此安排很是巧妙。一般来说,叙述者的“我”是事后的“我”或是长大的“我”,即是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有了生活阅历的“我”;而被追忆的“我”,单纯幼稚,不明事理等等。但是,十七岁的霍顿和十六岁的霍顿无论是从智商上还是情商上都是没有什么进步。“被追忆的霍顿”经历了三天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精神逐渐崩溃,后来住进精神病院。“叙述者的霍顿”接受了一年的治疗,至于他讲故事的时候精神正常不正常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无论是从叙事声音还是从叙事眼光上都是很难区分开“叙述者的霍顿”和“被追忆的霍顿”,这就意味着塞林格无论是在从叙事声音上还是叙事眼光上模仿霍顿,都会更自由,节省力气。整部小说给读者的感觉自然、流畅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三、叙述者值得同情的其它品质 小说创造的隐含作者明显站在霍顿的立场上,塞林格不但让霍顿第一人称叙事,同时还赋予霍顿值得同情的品质。布斯指出:“要想让某个角色得到读者的道德同情,除了使用内视角能产生的同情之外,作者还必须赋予这个角色能让人产生同情的品质……”小说的开头读者就了解到霍顿这个角色:十六七岁,形体消瘦,内心软弱,学习极差,被学校逐出校门,内心孤独又郁闷。作者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去和一个强壮的室友打架,结果可想而知;这致使他在学校打算苟且几日的计划落空,他流着鼻血,满身是伤,几近囊中空空。这样一个内心孤单又愤慨的人物在一个别人都已进入梦乡,寒冷的夜晚奔向充满诱惑与欺诈的纽约市。所有的这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会让读者替他担心。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读者明白霍顿被学校开除后不回家的原因是他不愿让生病在床的母亲替他担忧,因为他母亲为她小儿子的死亡而精神颇受刺激。当霍顿看到几个修女站在街头搞募捐的时候,又让他把身上的钱几乎都捐了出去,并且还深深自责带的钱太少……第一人称叙事,让读者了解到霍顿那些只从表面现象看所谓的坏行为的深层原因和动机,把霍顿的痛苦,失望,潜意识中对青春期感情冲动的向往又害怕等等完全表现出来,勾勒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