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到苦方觉甜
文/刘道玉
为混文凭混官、为时髦为装饰而读书的人,都不是真的读书人。读书应该是毕生的课题,但当代人的读书风气却日渐衰颓,精神变得虚脱,这种现像值得警惕。。。。
读书是苦事还是乐事
苦与乐是相对的。元朝诗人白朴的诗句:“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就道出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苦瓜明明是苦的,可南方人就爱吃,因为入口虽苦,却是越品越香甜。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苦,有人却品到了甜。宋元间学者翁森写了一首《四时读书乐》,其中有四句是这样写的:“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休息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与此同时,当时民间也流行着一首《四时读书歌》:“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天又冬至,收拾书箱过新年。”这是一首“不学调”,视读书为畏途,以各种借口逃避读书。
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是乐事,而另一些人认为是苦事呢?读书苦与乐的区别,既反映人们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林语堂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读书,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什么人才是真的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上必须立志于读书,但并非读书的都能称为读书人。什么人才能称为读书人呢?1940年著名学者杨玉清曾著文写到:“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是中国所谓的读书人”。这说明,读书必须有真正意义。张载是北宋大儒,他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夜读起坐,取烛以书。这是读书人的境界,由于有了这种心境,他才能发出铿锵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理想,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但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沿着这个目标前进!
读书、爱书、藏书上,这是一种情怀。毛泽东同志一生爱读书、藏书、嗜书如命,总共读过10多万册书,对中国文化典籍,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直到生命垂危,逝世前7分钟还在听人念书。这使他成为饱学之士。立于善读书者有大才,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辅世长民的理想,建立经天纬地的业绩。
“苦读知书味,创造乐无穷”读书不是目的,而创造才是应当追求的目的。一般而言,读书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也就是间接知识,而创造则是发明体现新知识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读书当然是辛苦的,这苦不在于机体之劳困,而是冥思苦索之苦。人们通俗说读书进去了,就是指通过苦读而真正理解了书的要义,这也正是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人最主要功能的区别。读书虽然很辛苦,但如果能够用学到的知识从事创造,当新的发明胜利完成,或是得意之作最终诞生,那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学以致知”。当然,“学以致用”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上就不够了,应进一步深化境界。“用”和“知”有什么区别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曾说:基础学科是回答“这是为什么”而应用学科则是回答“这有什么用”。以此而论,学以致用只是回答应用问题,而学以致知则回答真知问题。因此,在做学问上,我们不仅需要学以致用,还要学以致知,也即探究事物本源,发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载体的新知识。
读书当然应该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过,除了职业之外,还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忽视了读书。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偏私综合防治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正确。因此,应当把网上的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目前读书人不买书和不订阅报刊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与做学问的相术是相悖的。有人曾做过调查,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学,有5000多名教职员工,可是订阅期刊的仅有250人,订阅报纸的只有其父必有430人。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那时绝大多数教师至少订2种专业杂志和一份报纸,人人专心向学。现在,校园里停满了各式各样名牌轿车,居室无不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就是舍不得花钱买书和订阅报刊。这显然不是金钱的问题,可能是精神导向发生了偏移。不少现代人的精神变得虚脱,信仰逐渐迷失,读书风气日衰,这预示着文化的危机,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读书是毕生的课题,“每日必读,每月新书;每日必思,思有所得;每日必写,写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