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壁赋
层次结构:《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羽化而登仙”,写因泛舟江上而生乐。这部分作者用勾勒和概括的笔法,写江上清风明月之景,由此而引出遗世独立之情,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写因箫声呜咽而兴悲。开头一句中的“乐”字,点明上段的感情基调,转入第二段。接着“扣舷而歌”的歌词,已蕴含着哀怨之情,客吹洞箫,又把哀怨之情推进了一步。所以这首楚辞体歌词在文章中实是起到了感情由乐到悲的过渡作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态举止的改变表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于是展开了下半篇的主客问答。客的议论,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由赤壁、曹操生发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这正是悲的根源。末句“托遗响于悲风”中一个“悲”字,便点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第三段:从“苏子曰”到结束,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苏子借眼前之水、月、风作譬,分两步反驳客的悲观论调。先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反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再以“且夫”一转,反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客喜而笑”,表明主客认识取得一致,一个“喜”字,点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转变。“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则把这种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
还要说明的是,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的否定,第三段的“喜”是对第二段的“悲”的否定。始游赤壁时主客二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存在于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所以立刻由乐转悲。主客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
内容述评: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拭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
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