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的情感教学思想论文.doc
论中国古代的情感教学思想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情感教学的必要性、情感教学的基础、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论述,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情感教学的必要性、情感教学的基础、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论述,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学;教育思想;教育史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2)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教学。由于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考虑到年龄特点,在情感教学中所运用的主要应是愉快、好奇、感动等积极的情感和状态。在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重认知、轻情感的现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取向背道而驰,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已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做到知情统一、和谐并进,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与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方法,除密切结合学校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外,还应博采众家之长,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精华,为我所用。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并在教育思想史中明显形成了两个“高峰”:一是先秦时期,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最具代表性;二是明末清初以王守仁为代表的“王学”派教育家们以对乐学乐教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把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情感教学思想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对忽视情感因素的教学提出了批评
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早就看出了不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粗暴对待学生、一味强调苦学的弊端,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首先,苦学不符合人的天性,难以维持学习的长久性。《吕氏春秋》对此已有深刻的见解:“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独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独不能棵。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2(220)确实,若学习是一件乐事,则任何人都乐意从事,若学习成为一件苦事,则任何人都不乐为,即使为之也不能持久。清代文字学家王筠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3(255)苦学会最终导致学习的半途而废。其次,苦学导致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使教育目的难以实现,甚至获得与教育者的初衷适得其反的结果。王守仁描述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是:“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4(226)既然苦学有如此恶果,那么,就必须在教学中渗入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因为只有乐学乐教才符合儿童的天性,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教学的最终意义也体现于此。从学习效果上看,“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95)从学习动力上看,乐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大抵童子之情,乐戏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4(226)以及“乐则生矣。学至乐则不自己,故进也。”6(2)乐学能使人在学习中达到“不自己”的程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依然存在着一味重智轻情、强调苦学、对学生“若待拘囚”的现象,其最终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从古代教育家的论著中也不难找出答案。
二、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基础: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较高等的动物都有探究、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这在人类就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好奇心、兴趣感和求知欲。因此,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客观上提供了满足人类这一需要的手段,所以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苦学”、“厌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法与学法不当的问题。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虽不能从此高度认清这一道理,但已认识到学习本身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认识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44)朱熹注解道:“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7(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