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城计》概要1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小说” 文体的知识 一、什么是小说 二、小说的三要素 司马 懿简介 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 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建 立 新 王朝。 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1) ——了解小说的情节,训练概括段落大意 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2) ——透过情节,学习总结人物形象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三十六计 1 瞒天过海 2 围魏救赵 3借刀杀人 4 以逸待劳 5 趁火打劫 6 声东击西 7 无中生有 8 暗渡陈仓 9 隔岸观火 10 笑里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顺手牵羊 13 打草惊蛇 14 借尸还魂 15 调虎离山 16 欲擒故纵 17 抛砖引玉 18 擒贼擒王 19 釜底抽薪 20 混水摸鱼 21 金蝉脱壳 22 关门捉贼 23 远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梁换柱 26 指桑骂槐 27 假痴不癫 28 上屋抽梯 29 树上开花 30 反客为主 31 美人计 32 空城计 33 反间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 36 走为上 《空城计》选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 ,我最喜欢 ,我还知道与他有关的故事 、 、 。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问题1:《三国演义》是怎样一部书?你了解它的作者吗? 《三 国 演 义》 是 中 国 第 一 部 长 篇 历 史 小 说。 它 成 书 于 元 末 明 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