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2013-03-07-12-34-31.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末闲谈2013-03-07-12-34-31

春末闲谈 鲁迅 导入 请同学们先谈谈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的印像。 可能想到的词语是:沉重、横眉冷对、深奥难读…… 对于鲁迅,大家并不陌生,在小学和中学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Q正传》等文章,但可能谈不上感觉亲切或是喜欢,因为读起来有点费力。 的确,鲁迅和他的文章都不轻松。但有时候,阅读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我们不妨花些时间花点心思读一点可能不那么轻松的东西。 关于鲁迅 鲁迅生平简介 同学们对鲁迅的生平经历都有大致了解,此不赘述,下面重点介绍鲁迅思想中两个关键处。 “铁屋子的比喻” “文章速朽”的希望 《春末闲谈》 阅读提示 本文写于1925年,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此时中国仍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当年以启蒙和救亡为己责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时已产生分化:胡适等一些学者教授主张整理国故、进研究室,强调研究学问无涉于社会人生、价值意义;在鲁迅看来,这是把青年们引向追寻与社会、人生无关的死路 ,鲁迅有理由认为,这是对新文化精神的背离。 自读课文 《春末闲谈》讲解 几个问题 1.题目中的“闲谈”怎么理解? 2.文章开头说细腰蜂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的讽刺对象是谁?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4.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讽刺和思想意图的? 《春末闲谈》讲解 第1、2、3段 讲细腰蜂的故事: 细腰蜂衔青虫——家乡老前辈的说法——考据家曾有“异说”——夷人的科学证实了细腰蜂抓青虫的目的及手段 开头三段娓娓道来细腰蜂的故事,从家乡传说到最终科学的证明,绕了半天仿佛未入主题,是谓“闲谈”,然而此处的“闲谈”在后文要派大用场,“闲谈”不闲。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转入谈时下政局,却从外国人、中国古代谈起,引出统治者的“黄金世界的理想”,从而设立了攻击的对象。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黄金世界的理想”——反语,对统治阶级而言的黄金世界,对于被统治者(老百姓)是什么?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到种种特权。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语出《左传》,认为这是“先王之制也”。“君子”、“小人”在这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划分,而是一指统治阶级,一指普通人民。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语出《孟子》,也是将人分为两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认为被统治者供养统治者是“天下之通义也”。 为何说“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有思想,有灵魂才称得上活,而服从统治的“顺民”其精神是麻木的,是一种“不活”的状态。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细腰蜂的毒针”指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精神麻痹术。谈古时的圣贤之徒等是幌子,实际上重点在其后引出的“阔人、学者、教育家”上。 “特别国情”、“特殊知识阶级”——鲁迅讽刺的对象,以“特别”为名目为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同时也就是统治集团)谋取利益,名与实双重意义上的利益。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遗老——愚孝; 学者——让有文化的人、有志青年埋首于与社会无关的学术; 文学家、茶摊——本应提供交流的可能性而现在为自保提倡“不谈国事”; 教育家——让学生(有希望的一代)不要多谈国事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小结:这两段存在双重比较,既将中国古代治人者施行的各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方法作比较,也将这些古代统治麻痹术与当时的一些统治言论和行径作比较。实则是将矛头指向了当时几种具有掩饰性的行为。注意,主要还不仅是针对统治者,还有为统治者服务的一批人。 《春末闲谈》讲解 第4、5段 小结: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鲁迅常常引用一些古人的语言来和今人的言行对照,用以显示出中国传统的陈腐思想仍有市场,仍阴魂不散。将中国的和外国的材料,将过去的论说和现在的问题杂驳并陈,不仅给人一种挥洒自如的“随感”之感,也突破了旧的文章作法。 《春末闲谈》讲解 第6段 就统治者的统治术这一问题,看完中国的古今,那么视野该转向外国了,又如何呢? “礼失而求诸野”——其实包含了一点自大的架势,鲁迅用也是反语。中国自来将外国视为蛮夷番邦,清末民初以来,因为国力衰弱,许多人期望从强大的西方国家学习技术和思想,向西方求学,但遭来的是列强的欺凌。 《春末闲谈》讲解 第6段 “嘉猷”,指治国的好规划。鲁迅此处用亦反语。 揭示出统治者惯用的两个法子——不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