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论文.doc

  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论文 .freelin)编:《莫理循通讯集》(The Correspondence of G.E.Morrison)第1辑,1976年版,第306—307页。 ② 骆惠敏编,上引书,第307页。 ③ 1909年12月6日莫理循致吉尔乐(V.I.Chirol),见骆惠敏编,上引书,第534页。 外国人看来是气馁了。詹天佑却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已渐觉醒。”“现在全国各地都征求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自己的铁路。”①“我们已有很多要学习工程的人,这些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就什么都可以做得到。我们相信这条新路一定能够如期完成。”② 詹天佑的这段话,决非大言不惭。这条原来计划需时6年才能完工的铁路,在詹天佑和铁路工人的努力下,只用4年的时间(1905—1909),就提前大功告成,而且还节省了28万余两银子的工程费用。③这在中国筑路史上是罕见的。 詹天佑的行动,代表着一个潮流。几乎与此同时,一位并非工程师出身的华侨陈宜禧,凭着他“旅美操路矿业者垂四十余年”、“谙熟路工”的经验,怀着“叹祖国实业不兴”、“愤尔时吾国路权多握外人之手”的激情,立志要在他的故乡广东台山兴办第一条民营铁路。他打出“不收洋服、不借洋款、不雇洋工”的鲜明旗帜④,一身兼任“股款之招集、工程之建设、路线之展筑、公司之管理”的重任。⑤以60岁的高龄,“亲自带领勘测队进行选路工作”,“不仅亲临工地指导建筑工作,还常常拿着镐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⑥。经历了14年(1906—1920)的艰苦奋斗。并且克服了各种保守势力的阻挠,终于建成了一条全长137 —————————————————— ① 1906年l0月24日詹天佑致诺索布夫人(Mrs.M.D.Northrop).见吴相湘:《詹天佑是国人自筑铁路的先导 ,载刘绍唐编:《传记文学》第43卷第5期,1983年11月。 ② 徐盈、李希沁、徐启恒.上引书,第33页。 ③ 徐盈、李希泌、徐启恒,上引书,第43页;凌鸿勋:《詹天佑先生年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版,第62—65页。 ④ 《新宁铁路股份簿》,转见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0页。 ⑤ 《陈宜禧敬告新宁铁路股东及各界书》,转见林金枝、庄为玑,上引书。第435页。 ⑥ 莫秀萍:《陈宜禧传略》,转见林金枝、庄为玑,上引书,第472页。 公里、有桥梁215座、涵洞236个的新宁铁路。① 建成以后的新宁铁路,曾经有一度的营业景气,对台山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②但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期间,这条铁路受到严重的破坏。等到战争结束,这里的铁路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缺的路基。但是,曾经屹立在台城火车站前的陈宜禧铜像,和现在仍然站在青龙桥车站前的詹天佑铜像一样,同为今天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和詹天佑一样,他们的奋斗目标,都是要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具有浓厚产业革命的精神。 轮船航运业中出现了同样的情景,突出地表现在长江上游的川江航运中。几乎与京张铁路落成的同时,川江上出现了第一艘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轮船——象征着四川对外开通的“蜀通”号。这是一艘吃水三呎的浅水轮船。它购自英国,组装完毕却是在上海的江南船坞。③它的载重虽然不超过百吨④,却要在中国人的手中试一试三峡中的急流恶浪。它于1909年9月6日由宜昌开出,经过8天的航程,安全到达重庆,顺利地完成了穿过三峡的处女航。⑤ ———————————— ① 莫秀萍:《陈宜禧传略》,参阅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② 刘玉遵等:《华侨、新宁铁路与台山》,载《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③ 《支那经济报告书》第47期,第24—25页,转见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0页。 ④ “蜀通”号载重,一说为80吨,一说为30吨,均不超过百吨。参阅樊百川.上引书,第410页;聂宝璋:《川江航权是怎样丧失的》,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第144页。 ⑤ 《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第1卷,宜昌,第261页.参见聂宝璋上引文.第144页。 首航川江的这条小轮船,是属于一家由四川士绅和商人组成的川江轮船公司的。这是一家在四川收回路矿权利的运动中诞生的华商公司。它打着官商合办的招牌,但在经营的过程中,却受到官府的阻挠。它虽然在草创时期得到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赞成。但却遭到湖广总督陈夔龙在营运过程中的反对,以至后来竟一度闹到“蜀通”轮船不准进入湖北的境地。①创业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如此,“蜀通”号还是出了川江。不仅如此,通过“蜀通”的影响,此后数年,川江之上还陆续出现了众多的小轮船公司。当然它们的寿命,大都是短暂的。但川江轮船公司却顶住困难,存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