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之巨、丧权之痛,超过历次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确立。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京畿的战略要地,并将海防炮台一律削平,这等于使中国解除了防务,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实行了永久的军事占领。大清皇朝的首都出现了一个中国人不得进入的武装使馆区,这是真正意义的“国中之国”,它在紫禁城旁,用枪口监督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一举一动。 中国人抵抗侵略的权利被完全剥夺,连民众加入反帝组织,也要被统统砍头,而中国政府的官员则成了列强镇压人民的工具,否则就要被革职惩罚。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评论道:中国此时“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清政府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儿皇帝,被称为“洋人的朝廷” 。 在这样一个卖国政府主持下的任何改革,只能引起自身的矛盾加剧。清末新政是典型的例证。 二、从天而降的新政 20世纪初的中国再次出现发展机会,这次机遇来得非常突然。原因在于:它是在列强威逼下被动地发动的。 西方列强何以会威逼腐败的清政府实施新政?因为:在一个腐败的政权和社会制度下,列强在华所取得的利益是难以保障的;为了保障自己在华利益,列强希望清政府有限度地变革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不能对列强的威逼无动于衷;按旧的方式很难维持统治,清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实行新政。 三、推动清政府实施新政的三种力量 1、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辛丑议和过程中, 列强提出了清政府应当变法的要求,因为一个顽固保守封建统治秩序的政府并不利于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清政府从“首重邦交”的原则出发接受了这一要求。 2、巩固权力的需要。光绪皇帝主持戊戌变法,得到了外国的支持,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想要罢黜光绪,却得不到列强支持。慈禧太后看到,若自己倾向变法新政,可以改变自己在列强心中的形象,又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3、对付日渐高涨的反清革命形势的需要。朝廷主动变法,可以取消康梁甚至孙中山等人攻击清政府、进行革命的借口。 四、清末新政的发动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宣示变法。要求朝臣和地方大吏“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抒己见,限两个月内向朝廷报告。 山东巡抚袁世凯首先提出有关新政对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了三个奏折(“江楚变法三折”),提出“育才兴学”、“整顿中法”、“采用西法”等方面建议。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划新政事宜。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1901—1905年为初期;1906—1911年为后期(预备立宪时期)。 五、新政初期的主要措施(一) 1、中央、地方机构的调整及冗员的裁汰。宣布裁撤各部书吏,令各部员司亲自办理部务;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下令永远停止捐纳买官。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3月,清政府正式设立商务部,作为“振兴商务之地”,主管路、矿、工、商、农垦、畜牧等方面实业,并以此部的名义先后颁布一批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工商条例或实业章程。如《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重定铁路简明章程》《重定矿务暂行章程》《公司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等。 这些规章宣布发展实业合法,奖励资本家发展实业,并且承担保护投资者的责任,鼓励民族资本创办各式各样的实业公司、银行等,鼓励资本家建立商会,对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六、新政初期的主要措施(二) 3、建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军”。1903年, 在京师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组建、训练新军的中央办事机构。1905年, 袁世凯练成北洋六镇。张之洞练成一镇一混成协。陆军部计划建立的36镇,1911年成军20万人。 4、调整和制订合乎近代规范的法律制度。沈家本主持起草《大清新刑律草案》、《大清法律草案》等,借鉴西方法律体系, 初步贯穿了三权分立与立法、司法和检察分离的精神。 5、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会奏建议废止科举。清政府颁布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及年限——“癸卯学制” 1905年, 清政府决定从次年丙午科开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完全废除,中国教育步入近代特征的新轨道。 七、新政深化:预备立宪 日俄战争影响了中国政治局面的变动和走向。时人认为,日本战胜俄国是立宪制国家战胜君主制国家的标志,中国要想真正富强,必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新政向改革政治制度的纵深处发展。 清政府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赴日、美、英、法、比、德、意、奥等东西洋各国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