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09.pptVIP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09.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09

;;一、角色采择技能 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一)角色采择能力 的发展模式 塞尔曼 (R. Selman,1980) 两难故事法 ;(二)小学生社会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 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无差别的观点 (3-6岁) 1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6-8岁) 11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8-10岁) 111阶段:相互角色采择 (10-12岁) 1V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12-15岁)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 同伴: 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 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同伴接纳 友谊关系 ;(一) 小学生的同伴接纳 1、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 “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 或“说出你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个同学” 2、同伴关系的类型 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 2)被拒斥儿童 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 3)矛盾儿童 4)被忽略的儿童 5)一般的儿童 ;;1、表现出兴趣,“你在做什么?”“真有意思!” 2、提供帮助。如毛毛帮他们把球捡起来。 3、介绍自己。“我是毛毛,我在你们隔壁的班里。” 4、询问对方。“你叫什么名字?我看见你好几次了。” “你是二年1班的吗?你的球打得真好。” 5、主动邀请。“我们一起玩,好吗?” ;2、友谊发展的阶段 ; 小学儿童的择友 四个标准 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一起玩。 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 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 其他关系: 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是世交),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2、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塞尔曼) 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 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 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开始)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 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 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 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 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飞跃” 或“质变”。 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 ;(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 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 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 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 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 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 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行为 动机 百万富翁为癌症研究捐款50万 可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病情 马拉多纳拍广告 可能是为自己做广告 安慰商场里与妈妈走散的小妹妹 一男子为救被骚扰的女子而受伤 可能是英雄救美以获芳心 A报答B的恩惠 卖车的人给顾客的小孩冰淇淋吃 可能想与顾客 套近乎以卖出他的车 ;强强是一个出名的“皮大王”,在学校里到处惹事生非。他好斗成性,尤其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同学们见了他都“敬而远之”,退避三舍,老师也头疼。 ;(二)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 1、定义: 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2、分类;3、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