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内涵,了解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明确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握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社会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构成要素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孙本文最早使用社会要素这一概念。他提出了社会构成四要素理论,认为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四个,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 孙本文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分析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界认识社会的基础,之后,很多社会学家沿用或发展了社会要素理论。 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四要素之说 劳动、环境和人口三要素或环境、人口和文化三要素之说 还有的学者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的构成要素,如地理与环境要素、人口要素、心理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 在各种学术观点中,许多社会学家倾向于以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一节 社会的空间——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则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在处理社会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类必须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 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 生活在环境总体中的人类社会,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取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不时地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相抗衡又相适应,并通过劳动作用并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又受到人们劳动创造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习惯 黑格尔: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 在《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 (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 (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 (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 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 (三)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然环境 人口数量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人类今天已经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顺应自然并改造自然,社会学工作者把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1)开发:对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采和垦殖;(2)利用: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3)改造:用加工好了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境;(4)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5)污染:把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对生物或人类带来有害的影响;(6)治理:对已经被破坏和被污染了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7)保护:对尚未被破坏或被污染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积极结果,也有消极后果。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高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生态问题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口因素都具有极其复杂的内容。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保持一个相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试题(连线题).doc VIP
- 长虹LED42C2000黑屏故障通病维修方法分享.doc
- 教科版(2025秋)四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之连线题(含答案) .pdf VIP
- 2025年机修钳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完整版 打印版.pdf VIP
-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4——连线题(含答案+详细解析).docx VIP
- 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 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消防员心理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4年高考政治真题汇编《哲学与文化》.docx
- 风力发电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规范-DB21.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