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华大学植物园化之可行性研究 - 中华大学- 电子计算机中心.DOC

中华大学植物园化之可行性研究 - 中华大学- 电子计算机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大学植物园化之可行性研究 - 中华大学- 电子计算机中心

中華大學校園設置植物園 及生態教育園區之可行性研究 摘 要 由於目前生態環境永續的觀念已趨近全球化,其中建立植物園及生態園等更成為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一種手法;眼觀國內環境生物資源豐富,所建之相關植物園也不下十數種,更發現國內大學校園內植物或其它生物種類資源尤其豐富,若要以教育大眾、研究及維護生物多樣化等功能為目的,大學校園是一去規劃植物與生態園可塑性極高的土地。 以中華大學為例,其校區內植物約200餘種,並有蓄水池、淨化池、及生態池等,先天規劃條件良好,期望可藉由基地調查的過程,了解在校園設置植物園及生態園之可行性;並經由植物園與生態園區的規劃設計,達到保存或保育、研究、教育、休閒遊憩等目的,使中華大學校區成為一處新竹的大學植物園。 關鍵字:中華大學、植物園、生態園區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校園環境規劃 2-2 生態園規劃 2-3 植物園規劃 第三章 基地調查與分析 3-1 基地現況描述 3-2人文因素分析 3-2-1歷史文化 3-2-2建築物 3-2-3交通動線 3-2-4使用者 3-2-5土地所有人 3-3 自然因素分析 3-3-1氣候 3-3-2土壤 3-3-3地形 3-3-4植栽 3-3-5動物 3-4視覺景觀分析 3-4-1人文景觀 3-4-2自然景觀 3-4-3綜合景觀 第四章 規劃構想研擬 4-1 土地使用分區計劃 4-2 動線計劃 4-3 實質計劃 4-3-1休憩計劃 4-3-2美化計劃 4-3-3植栽計劃 4-3-4公共設施計劃 4-4 執行計劃 第五章 設計準則 5-1綠化與美化 5-2植物生長環境 5-3生態永續 5-4教育大眾 5-5休息與遊憩 5-6設施物 第六章 維護與管理計劃 第七章 評估方案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工作進度與職掌表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有感於目前全球愈來愈重視生態的永續經營,其中有積極建立不同種類植物園以促進發展植物或動物多樣性的保育功能,使民眾了解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永續利用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加上目前國內有許多大學校園中的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但卻苦無一有效規劃,一般民眾或校園使用者無法容易了解生態的相關知識,使得資源無法有效利用,若可以現有的校園資源做相關植物園與生態園之規劃,期望校園可達到具有遊憩、教育、研究、保育及觀賞等功能的多元化校園空間。 1-2 研究目的 以作者所就讀的中華大學為例,對其藉由基地調查與分析及規劃設計的過程,了解在校園設置植物園及生態園之可行性;並經由植物園與生態園的規劃設計達到以下之目的: 保存或保育:使校園內生物得以生存且延續。 研究:提供專業人士研究植物的空間與材料。 教育:使一般民眾及學生等學習到植物知識與生態環境、進而珍惜環境。 遊憩:提供一處可觀賞及休閒的自然空間。 1-3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如圖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校園環境規劃 2-2 生態園規劃 一、定義 生態園定義 在黃榮振(2003)中修改Principles for the Stonyfield Londonderry Eco-Industrial Park中將生態園區定義為:生態園區的主要功能為發展一個系統與過程將園區內的土地利用與人文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衝擊降到最低,並強化當地的經濟活動與提高當地的生活品質。就如自然的生態系統中,每個植物或生物的副產品都繪成為其他生態系統成員生命之所需。這種生命共同體得結合模式也就可建構在生態園區裡。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的是在生態園區裡,「人」也被視為系統的成員之一。在生態園區裡,因為人為活動所產的副產品或影響,將是其它成員的生命成長所需;同樣的,其它成員的生命活動,也將帶給人正面的生命價值與經濟價值。 生態工法衍義 在1989年生態學家Mitsch提出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觀念,這是運用生態系之自我設計能力為基礎,強調透過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之互動達到互利共生目的。到了1992年,Hohnann從維護河溪生態系平衡的觀點出發,認為近自然河溪治理是減輕人為活動對於河溪的壓力,維持河溪環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其河溪生態系統平衡,並逐漸恢復自然狀況的可行性工程措施。到了1993年一場由美國所主辦的生態工法研討會中,對生態工法的定義變成了:「the design of sustainable ecosystems that integrate human society with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both」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