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三册——赤壁赋
二十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文章的内涵和结构。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4.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熟读感知
学生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在诵读中品味。
二、分析课文
《赤壁赋》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篇著名的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写了两篇赋。课文是《前赤壁赋》。关于这一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函中曾有所记述:“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可知此赋确是记游的实录。
《赤壁赋》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而富于特征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优美的画图之中。
壬戌年的秋天,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六的时候,苏轼和客人们驾着小船到赤壁下面的江上游玩。清爽的风慢慢地吹来,江面上很平静。对着这清风明月,主人举起酒杯,请客人共同饮酒。大家朗诵起《月出》这首诗的《窈窕》这一章来。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出来,在南斗星和牛宿星之间徘徊,缓缓上升。白茫茫的露气横在江面上,水光和天色相连接。任凭小船儿随意飘荡,凌驾在这茫茫无边的江水上。浩浩荡荡,一时就好像到了天空,乘驾着风,不知道要浮游到什么地方,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好似脱离开世界而超然独立,似道家飞升而登上了仙界一般。
读了这一段文章,我们也好像成为作者的客人,坐在苇叶一样的小船上,有着飘飘欲仙的感受。这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诗意,使人有美的享受。比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一句,其中的“徘徊”两个字就妙不可言。作者把难写的情景,饶有意味地表现了出来。头顶的满月,也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这良辰美景里,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
在这段文章里,作者用非常简练的笔墨,既写出了眼前的景色,又写出了游人的意兴。两者互相联系在一起,自然浑成,从中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紧接着,作者又描写游人们怎样“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有清风,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杯子在手,对酒当歌,好朋友们敲着船帮儿唱了起来。歌词的大意是说: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儿摇击着水里的月光,波影俱动地逆流而上。对着美景,心里禁不住地怀念啊,遥望心上的人儿在天的另一方。
眼前的美景吸引着远游人的佳兴,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风流人物,对景怎能不怀人呢?写到这里,作者又平添了一份快意,他们不仅举杯共饮,而且朗诵起古代有名的诗句。诗情、画意充满游人的胸怀,山川也为之生色。
客人有的吹着洞箫,依着歌儿伴奏起来。那呜呜的声音好像幽怨,好像羡慕,好像哭泣,又好像在诉说些什么。它的余音凄凉婉转,像一缕不断的丝。这悲切的声音,使潜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也舞动起来,使孤零零的小船上的寡妇听了也不禁为之落泪。
这一声声呜咽的箫声,激起了思古的幽情,使得文章的意义也随之加深了。接着作者从风景的描写,引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看法的大问题来,情节发展得极为自然。主人这时候的脸色变了,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发问:你吹出来的箫声,曲调为什么这样凄凉呢?
客人答话用的是曹孟德有名的诗句。从这里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一片郁郁苍苍的景色。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击败的地方吗?曹孟德对着大江,横起长矛,饮酒赋诗,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呵,而今他又在哪里呢?这样的大英雄,也不过显赫一时,终归寂寥,何况我们这样一些人呢?我们打鱼、砍柴在江边或沙洲上,整天和鱼虾、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儿,举起瓠瓜式的酒杯互相对饮,不过是像朝生暮死的蜉蝣短暂地寄生在天地之间,像苍茫大海里的一粒米粒而已。哀叹人生的短促,羡慕大江的万古长流。多么想偕同飞仙遨游天空,伴着明月和她永世共存啊!但这不过是一种梦想罢了,哪能办得到呢!所以我把满怀的悲伤,借着箫声表现了出来。
听了客人的答话我们才知道,洞箫的悲音是由于想起了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曹操而发的,由于在赤壁这个地方游玩,因而联想到这段历史上的故事,联想到故事里的主角的气概和风姿,这是人情之常,也是作者之所以赋赤壁的原因。但是,这位彪炳一世的英雄而今又在哪儿呢?像曹操这样的大人物,也不免被东去的大江的波浪淘去,何况我们这一般渺小之辈呢?这就是客人对着眼前的历史陈迹发出的感慨。
听了客人的这番答话以后,主人,也就是文章的作者,借着回答客人,说出了他自己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主人答话的意思是说:何必这么悲伤,你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你看江水日夜奔流,实际上却未尝消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