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妆奁.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妆奁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妆奁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这件白玉奁周身刻着云气纹、龙凤纹,奁盖呈山形,奁足为饕餮的形态。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奁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而且出现之初并不是单单是盛放妆饰的用具,而是盛装各种物品的匣子。妆奁产生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奁盒逐渐发展为高型家具,无论在形制上还是装饰上,都较出现之初发生了巨大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斗争和融合的时期,也是历史上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妆奁在延续了汉代妆奁特色的基础上,形制、装饰及内容物品都有所变化,其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时代人们生活文化的变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奁的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镜台己是贵族阶层梳妆时必备之物。这从东晋顾恺之(348~409)《女史箴图》可以看出,图中左边女子在镜前端坐,身后女子为其梳理头发,二女正前方放着一个镜台,旁边放着妆奁。图中的镜台座顶饰柿蒂纹,座上立竿柱,圆形铜镜的镜钮插入柱首,露出镜钮所系红丝带。柱中部设一长方形浅盘,以盛放必备的梳妆用具。这一时期的妆奁不同于汉代的修长,呈扁矮状。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妆奁与镜台开始一起使用有关。汉代以前,人们需手拿铜镜才能梳妆,这样十分不便。为此,镜架、镜台应运而生。庾信(513~581年)《荡子赋》诗句“奁前明镜不须明”侧面反映出妆奁前方放置镜子的场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妆奁数量并不多,均为圆形奁,造型基本延续了汉代的风格,腿部分为平足和兽蹄足,盖与器身作子母口套合,盖除尖顶外,也出现球面形盖顶。直壁,出现弧腹。直口较多,敞口较少。材质上分为铜奁、陶奁和漆奁,漆奁数量较之汉代大大减少,以陶奁居多。与此同时,由于青瓷器发展迅速,瓷器使用广泛,逐渐取代漆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遗憾的是,笔者翻阅了相关考古资料,并未找到出土的瓷奁 (一)陶奁 陶奁按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灰陶、白陶和铅釉陶。考古资料中发现的白陶较少,仅1件,铅釉陶2件,灰陶数量较多,有11件。陶奁材质不同,造型也有所变化 灰陶奁的形制可分为A型和B型两种。A型为敞口奁,仅1件,为朝阳十二台乡砖厂发现的88M1:8(图1)。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曲腹,平底,腹部有磨光暗纹。由此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前燕政权中慕容鲜卑的上层人物。B型为直口奁,圆筒状,直壁平底,呈扁矮状。下有三蹄形足,奁身一般装饰有弦纹,绘彩色纹样。比较典型的是洛阳西晋墓HM719出土的HM719:28(图2),直口,方唇,筒腹,平底,三蹄形足,腹上近口处饰凹弦纹一周,内涂朱彩,口径15.6cm、高11.2cm 考古资料中发现釉陶奁仅2件,为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出土的M1:190和M1:193。施褐色釉,部分露胎,敛口,斜直壁,平底微凹。标本M1:190,盖顶近平,直壁,盖顶饰三个乳状纽和两道凹弦纹,盖身饰五道凹弦纹。口径17.4cm、底径20.4cm、通高21.6cm。标本M1:193,盖顶为球面形,直壁,盖顶、身各饰三道凹弦纹。口径13.8、底径17.2、通高15.8厘米 白陶奁仅发现于山东滕州市西晋元康九年墓出土的M:6,带盖,盖顶有三半球形钮,奁身为子母口,直腹,平底,通体朴素无纹饰。口径20cm、高18.6cm。值得注意的是,盖顶的三个半球形钮在之前的妆奁上并没有出现过 (二)漆奁 考古资料中,漆奁数量不多,基本延续了汉代漆奁的传统造型,漆艺在日趋成熟中又有所发展,装饰十分精美。妆奁呈圆筒状,直壁,盖顶弧形,盖与奁身作子母口。典型的有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的M6:1,木胎。带尖顶盖,子母口。器身直壁,平底。器表(除底板外)髹黑漆地,上绘彩色花纹。直径8cm、通高5.4cm。还有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的M42:3,旋制。有盖,盖与器身作子母口,盖尖顶。盒直壁,平底。器表(底板除外)髹黑漆地,上绘彩色图案。直径6.3、通高3.9厘米 (三)铜奁 铜奁也仅发现1件,为山东邹城西晋刘宝墓出土的M1:2,圆唇,子母口内敛,弧腹,平底微内凹,外饰弦纹和两周菱花、草叶纹,刻工精致。奁盖圆唇,顶部有蘑菇形纽,饰有三周菱花、草叶纹,直径24、通高22厘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奁的装饰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新阶段,绘画艺术逐渐兴起,形成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画种,对装饰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以植物为主,汉代流行的狩猎纹、云纹慢慢消失,为佛教服务的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最基本的花纹。莲花洁白、高雅,在佛教传入后,成为佛教的象征,代表“净土”,象征“最高尚的纯洁”,为此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为主要装饰题材之一。忍冬为一种缠绕形植物,它的花瓣向下垂须,冬天也不会凋谢,所以有忍冬之称。忍冬图案作为佛教装饰,取其“益寿”的吉祥含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