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4年1月朝阳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doc

2014年1月朝阳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1月朝阳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3~201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2014.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6页。答题纸共5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第一部分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却也此联内容很好,有之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 概括之全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万尺凌云仍虚心二、本大题共小题,共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题。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①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②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1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 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