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论文.doc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论文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价值诉求是“做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消解以功利化为目的的“做事”教育导向,牢牢把握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之有机统一,培育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价值诉求是“做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消解以功利化为目的的“做事”教育导向,牢牢把握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之有机统一,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而这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本质及其教育的价值诉求
人文精神的内涵至少有两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理解:第一,从价值层面作目的论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和崇高目标。第二,从生存状态来说,它既是一种内化的思想素质,又是一种外现的行为方式,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体现为一种对自身和他人以及对人类命运强烈关怀的思想、意志和情感,永恒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崇高的价值理想。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的本质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目的的思想因此萌芽。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提倡。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提出“人是目的”的思想,他说:“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而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理性或精神在其中展现的历史。马克思的分析最为彻底,他从分析“劳动异化”着手,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摆脱这种劳动而成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他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生存、生活于世,虽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要遵循客观规律,但却并非为了证明自然的合规律性,并非证明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而是为了人生存的价值,为了生活的意义,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就是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上述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诉求。教育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做人的意义,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这个对教育的定义的精辟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里的“渔”远不止通常理解的本领、本事、能力,而应理解为“做人”,即“渔”得合理,“渔”得合法,“渔”之有道。这个意义上的“渔”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事以强调功利化为目的,做事教育是自近代以来才逐步产生的,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而风行,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问题中的显著现象。它把功利性放在了教育的核心地位,是一种把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已经导致了人的异化。所以,虽然做人主要通过做事体现出来,但还是要以“做人”统摄“做事”,毫不犹豫地将“做事”消解掉。
人文精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和方法论,从而为教育及其改革指明应然的目标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作为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和本质的最重要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自觉地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大职责,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珍视和合理规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创新精神、品行端正的社会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做事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制器”,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性教育。当然,不可置否,教育有工具性的一面,教育的工具性是教育的一项社会功能,但不能认为教育的工具性就是工具性教育。工具性教育把人看作手段,“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曾经走进这个误区,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空洞、枯燥的“知识化”灌输
受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以往的政治理论课囿于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强调寻找知识点、讲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作片面的“工具理性化”解读,遮蔽了内容要表达的“意义”世界,遗忘了它和人的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