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概要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人的北平概要1

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五千年中国看西安。” 西安,在众多人眼中,十三朝古都,钟鼓楼,碑林,古城墙,回民街,古色古香,感觉是一部翻不完的历史。 这也是一座唯一我至今还嚷着想再去的城市。 说说你喜欢或难忘的城市 北平往事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 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北平府改名为北京,此为今名之始。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 1937年,日伪政府于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学习目标】 1、 学习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学会从细节入手解读散文。 2、 通过品读赏析文本,体会 北平的动人之处。 3、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他是现代文学巨擘,著作等身;他生活清净,想要“一间舒服的书房”,享尽人间欢喜的小日子;他也是个可爱的老头,爱听蛙鸣蝉叫,瞧瞧蜘蛛结网……他是林语堂。四十一年前的3月26日,他离开了人世;四十一年后,该如何用心去体味这样一位大家,套用他的话“要了解一个人,读他写的书就可以了”。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人生不过如此》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9年起留学美国、德国,深受西洋文化影响。1923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同时将西方文化带回中国。1936年8月赴美,在美国欧洲等地常年旅居。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多数由英文写成)《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人敞开。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老舍《想北平》 当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时候,什么是它的符号呢?请欣赏林语堂先生笔下的北平…… 以“形”读文,把握文本 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北平特征的提示性语句,并概括成四字短语。 (小组为单位展示) 文中概括老北平特点的语句: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 “作者认为北平具有‘老’与‘大’两大特点。‘老’即历史 悠久......‘大’即兼容并包......” ——孙光萱 《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 林语堂笔下的北平,似乎散乱无序,面面俱到,好像什么都说到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清明上河图 欣赏《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方式,500多人,穿插各种活动,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中随处皆细节,随处皆画面。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以“神”读文,品味“动人” 再次回到文本,抓住细节,品读你最喜欢的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