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概要1
局部地区图的空间定位 *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2005年全国三份文综卷考查的具体区域包括:华北及江淮等地(Ⅰ卷第12题)、南方低山丘陵(Ⅰ卷第36题)、黄土高原(Ⅱ卷第39题)、武汉(Ⅲ卷第36②题)、江西(Ⅲ卷第36③题)、河西走廊(Ⅲ卷第39题)、东南亚(Ⅰ卷第2、39题、Ⅱ卷第5题、Ⅲ卷第5题)、东亚中亚西亚等地(Ⅱ卷36第题及Ⅰ卷第5题)、北欧(Ⅲ卷第1题 )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 在哪里 有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位置 事物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 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根据经纬 度 根据政区的轮廓特征 根据山河大势或形状 根据图中的特殊地理事物 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的地理因素。如##与##的相互关系;##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与##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主导自然条件是水。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地 形 特 征 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起伏状况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 气 候 特 征 气候类型 降水特点 气温特点 灾害性天气 河 流 水 文 特 征 水位 流量 含沙量 结冰期 水能蕴藏量 河 流 水 系 特 征 水系形状及干支流分布 源头、入海口、流程 流域面积 上中下游分界点 水系形状: 扇状(海河)平行状 (淮河)树枝状(长江)垂直状 (闽江)向心状(盆地地形) 放射状(中高周低地形)羽状 农 业 区 位 因 素 自然因素 气候 温室大棚、地膜覆盖 地形 丘陵地修梯田 土壤 土壤改良 水源 喷灌、滴灌 社会经济 市场 交通 政策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培育良种 改良耕作制度 提高贮运技术 工业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 原因 原料影响减弱 动力 能源消耗减小 市场 市场作用加强 劳动力 数量影响减弱、素质影响加强 社会经济因素 国家政策 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 便利的交通 有较大的吸引力 信息网络的通达 性影响突出 环境因素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城 市 区 位 因 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河流 社会因素 资源 交通 政治 军事宗教 影响减弱 始终具有吸引力 科技 旅游 边贸 城市区位因素变化 交通线、站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和地形 技术条件 对交通枢纽的发展具有大的影响 经济因素 客货流的汇集与分流是枢纽形成 与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城市建设 枢纽设备在城市中的位置,影响城 市对外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八年制).pdf VIP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2010年修订)中英文对照.docx VIP
- 2025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05 《红星照耀中国》真题练习(单一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 肝癌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通用ppt.pptx VIP
- 高职高等数学函数精讲精选PPT.ppt VIP
- 金属矿山全尾砂胶结充填胶凝材料技术要求.pdf VIP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解读PPT课件.ppt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延边大学.docx VIP
- 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课件示范文本_教师版.pdf VIP
- Yamaha 雅马哈 乐器音响 DM3 Series Reference Manual 用户手册.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