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讲义第三讲资料.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侵权责任法讲义;1 因果关系的意义 因果关系,一般指的是,事实A与事实B之间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1)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说与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说 a) 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加害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权益侵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因:加害人的行为,即起跳失败行为。 结果:受害人的权益侵害,即被害人右肩负伤的事实。 b)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权益侵害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因:受害人的权益侵害,即被害人右肩负伤的事实。 结果:被害人的损害,即住院、误工等损失。 ; (2)区分意义: 首先判断是否存在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 加害人的过失问题仅仅在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中考虑,在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中不考虑加害人的过错。;2 因果关系的判断理论 ;(1) 相当因果关系说 1) 条件关系:指甲的行为与乙的权利受侵害之间,具有不可或缺的条件关系??? 判断方法:(必要条件公式)存在若干引发权益侵害结果的原因的情况下,只有在加害人的加害行为是结果的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加害人才能够被追究责任。;?事实因果关系中的原因事实与结果事实: 原因事实:加害人的行为。 “如果没有A(加害行为),就没有B(权益侵害) ;不作为因果关系的特殊问题: (1)认为不作为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 (2)认为不作为加害行为情况下的因果关系的公式为:如果存在A(履行作为义务),就不会发生B(权益侵害)。;例2 甲因患酒精性肝硬化,在肝病专业医院乙接受治疗。一般来说,肝硬化的患者得肝癌的几率较高,但是乙没有对甲进行能够有效地早期发现肝癌的AFP检查,只对甲进行了一般的内科治疗。三年八个月之后,甲的身体出现异常,到K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已经为肝癌晚期,十天后甲死亡。 ;结果事实:结果事实是被害人的权益侵害。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被害人死亡这样一个例子中,对于权益侵害的认识不同,会导致对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分歧。 ? (1)死亡—对生命权的侵害:必须证明“如果进行了AFP检查,甲就不会死亡”,才能够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 (2)加速死亡—对于延长生命的期待的损害:此时要证明的是“如果进行了AFP检查,甲最起码在那一时点不会死亡”。 ;?原因竞合: 指多个原因相互结合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情形。 ?(1)与自然力量的竞合 ;作为因果关系来构成:比例因果关系说 非因果关系构成: 要件论:加害人是否存在过失的问题; 效果论:在确定赔偿额时,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减少赔偿金额。 ;?(2)与其他加害行为的竞合 ;2) 相当性:相当相当因果关系旨在于以条件的“相当性”来合理界限侵权责任的范围。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相当性测试涉及的实际上并非因果关系问题,而是要获知事件结果上能够被公平归责于行为人的界限”。 ;“无此行为,必不生此损害;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种损害(相当性)。 原因竞合型:加害行为与其他原因竞合导致结果发生。 后续损害型: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其他特殊情况介入。 一次侵害:加害人的过错导致被害人受到的侵害(事故导致负伤)。 二次侵害:在一次侵害之后发生的权益侵害称为后续损害。 ; ;(2)法规目的说 该说认为,因侵权行为所生之损害赔偿责任须就侵权法规的意义与目的加以探究,尤其要探究该法规究竟要保护何种利益,即相关法规的意义与目的。 德国法院的做法:在确定损害应否赔偿时,首先认定其有无相当因果关系,其次探究其是否符合法规目的。;1 要件构成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与“权益侵害”的关系: 权益侵害:被害人的权益保护要件。 过错:加害人的权利制约要件。 ;2 过错类型 ;(1)侵害生命、健康权利的情况: 权益侵害:X的所有权。 过错(过错的内容):违反了为了不发生事故,开车时必须与前车保持一定车距的义务。 (2)生命健康权之外的权利: 被害人的权利:隐私权 加害人的权利:言论自由。加害人有没有以他人前科为题材创作并发表纪实小说的权利? ;1 意义: 侵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资格,称为侵权责任能力。 2侵权责任能力与狭义行为能力制度的区别 相同点:都以识别能力为判断标准。 不同点: 行为能力制度,基本上以年龄为基准采取划一标准。 而侵权责任能力的认定,各国并无统一标准。 ;3 侵权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德国模式: 一般标准+特别认定 日本模式: 个别认定 ;4 我国对侵权责任能力的态度 (1) 我国不承认过错能力 我国法上在认定作为加害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有无过失时,基本上不考虑加害人的认识能力。 民通133条第二款(监护人责任)。 民通意见148条第二款 (2) 特殊规定 侵权法33条分析: ? “过错”的含义:行为人对于导致自己陷入“暂时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