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抗旱应急预案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镇抗旱应急预案汇编

××镇抗旱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有效防御干旱灾害,减轻干旱灾害损失,进一步提高应对旱情的能力,保证镇域内人民供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切实保障全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结合市抗旱应急预案的要求及××镇抗旱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抗旱活动 本预案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降水和水资源短缺,对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 1.3编制原则 按照中央、省、市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结合××镇抗旱工作实际,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的现代化水平。 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抗旱工作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先生活、后生产,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4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东省抗旱条例》、《××市抗旱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及《××镇水利发展与改革规划》结合××实际制定。 1.5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镇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面抗旱工作。 2 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镇地处××市××部,东经××°××′××″—××°××′××″和北纬××°××′××″—××°××′××″之间,属淮河流域,北与××市交界,西濒××镇,南部与××镇、东部与××镇毗邻,辖区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镇位于××平原区,属××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带,地质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海拔最高点××m,海拔最低点××m。全镇土地面积中,低山丘陵10k㎡,占全镇面积的10﹪,地貌形态复杂;平原面积 90k㎡,占全镇面积的90﹪,表层为第四系冲积物覆盖,土层厚度在10—120m不等。 ××镇交通便利,东距××铁路、××高铁、××国道、××高速12千米,××公路、××旅游大道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 2.1.3气象水文 ××镇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受大气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炎热,秋季天晴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2.7℃平均地温11.10℃。年平均≥0℃天数298天,年平均≥10℃天数213天,无霜期197天,最长218天,年日照数为2392.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4﹪。 根据1956—2012年实测降水资料统计计算,××镇降水量多年平均为801㎜。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最大为1964年达1193.5㎜,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49倍;最小为2002年,仅388㎜,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8.4﹪,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05.5㎜,为最小值的2.07倍。年内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66﹪;7、8月份占49.15﹪,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春季作物需水量最多的3—5月份,降雨量仅占15.6﹪,地区分布趋势是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时空分布不均匀,所以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 多年平均陆上水面蒸发量为1217.6㎜(1956—2012年)一般年份多在1000—1250㎜.蒸发量的年际变差系数为0.18。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400—600㎜,蒸发量的年内变化一般较大,最大为5、6月份,又以6月份最大,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14.97﹪,而1、2、12月较少,尤以12月最小,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2.71﹪。 2.1.4主要河流 ××镇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多发源于××镇东北部的山丘地带,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湖。属雨源型山溪性山洪河流。 全镇共有大小河流3条,由南向北依次为××河、××河、××河。据河流的特点可分为山洪河道、平原洼地河道二种类型。 ××河,曾名××河,发源于××市××以北的山区,全长64km,总流域面积535k㎡,境内长37.5km,境内流域面积321k㎡,河床宽100—200m,下游最大堤距170m ××河,又名××河发源于××市××村北,全长35.4 km,总流域面积193 k㎡,境内长25.4 km,境内流域面积74.6 k㎡,上游河床宽120m左右,下游最大堤距220m。 ××河《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