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课件汇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曲五首》课件汇编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 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重点原因)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元曲相关知识 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都要 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 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 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 连贯、词意清楚。这些额外加添的字 称为衬字。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 元曲的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约1270—1348年),元代重要散曲家、剧作家,字小山。庆元路(治所再进浙江宁波)人。专力写散曲,留存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为元人中最多者。多描绘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成“二张”。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 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境地。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