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提要]? 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和破坏,与所处的地质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章首先阐明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然后讨论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强调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简要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和内容,列举了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各种方法,以便了解和掌握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后就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被破坏后的产物作了综述。 ? §1??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一、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 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当储、盖层之间毛管压差(阻力)、浮力和水动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油气柱高度,就是盖层所能封闭的油气柱最大高度。经推导,可得这一高度的值为: 这里rt—盖层的喉道半径,rp—储层孔隙半径,δ为油、水或气—水表面张力,ρw、ρo为水、油的密度,h为水头,x为水平距离,(dh/dl)x为这一水平距离上的水头差。式中的正负号取法是:当水流向下倾方向流动时,即?w(合力)之铅直投影与重力方向一致时,取正号、否则为负,在式中只取绝对值。 圈闭实际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受盖层封闭能力和圈闭的闭合度两个因素影响。与系统论中的“木条桶效应”一样,这一高度应为盖层封闭能力和圈闭的闭合度中的最小值(min)。当盖层封闭能力强,它所封闭油气柱临界高度≥圈闭的闭合度时,此时的圈闭闭合度就是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当盖层的封闭能力差,临界油气柱高度<闭合度时,盖层的临界油气柱高度即为圈闭封闭的油气柱最大高度。例如,计算得出盖层油气柱临界高度为100m,而圈闭的闭合度只有80m,那么圈闭所能封闭的油气柱最大高度实际上是80m而不是100米,但若圈闭的闭合度为120m,这时油气柱最大高度就是100m。 油气藏的高度,是指油藏中纯含油部分(不包括束缚水在内)的油柱高度,它与圈闭封闭的油柱最大高度之间的差别,就是油水过渡带。所谓油水过渡带,即介于纯含水部分和纯含油部分之间的一个带,在这一带中,油、束缚水与自由水共存,向着纯含油部分,So越来越高,而Sw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在油水过渡带上部以产油为主,而在下部则以产水为主,并向下逐步过渡为100%产水,此时仅仅是So太低,Ko=0而无法产油,并非绝对不含油,称为油水接触面。油水过渡带的厚度取决于储集层及其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即: 这里rt为储层喉道半径,Zow为油水过渡带厚度。 因此,实际油藏的高度,当油源充足时就是圈闭能封闭的油柱最大高度或圈闭的闭合度减去油水过渡带厚度所得差值: Zo=Zco - Zow 二.油气聚集的机理 油气在圈闭中是如何聚集起来的呢?目前有两种观点。 1.渗滤作用 Cordell(1977)、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后,因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通过盖层继续运移,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起来,从而在圈闭中形成聚集(图7-1)。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 图7-1? 圈闭中因水渗滤而形成的油气聚集 (据Roberts,1980) ? 2.排替作用 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很难通过盖层。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比水的压力高(图7-2),由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的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油层中的含水饱和度Sw等于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 图7-2 圈闭中油、水的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垂向分布 (据Chapman,1982) ? 实际上,当上覆盖层只有毛细管封闭时,在油气聚集过程中这两种作用都可以存在,因储集层的不均匀性,初期渗滤,后期排替;而如果盖层是异常高压封闭,水只能发生向下的排替(李明诚,1994)。 三、差异聚集原理 格索(W.C. Gussow,1953)提出了油气藏形成中的油气差异聚集原理,他认为:在一组由低到高按序排列的圈闭中,油气从低处到高处逐次进入圈闭形成油气藏时,是按气、油、水的重力分异作用进行的。 静水条件下单一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过程是(图7-3),当一圈闭未被油气占据以前,储集层中一般充满着水,一旦有油气进入时,由于比重差异,油气水分层,气位于最上方,油居中间,水在最下方。如果油气的来源充足,油气源源不断进入背斜,当油水接触面达到溢出点,石油将被其上方聚集地越来越多的气所代替,因而溢出于圈闭之外。这种溢出直到全部石油被天然气所替换,气、水在溢出点高度直接接触为止,在压力、温度条件不变时,气将在圈闭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圈闭既然不容纳也不溢出天然气。 ? 图7-3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