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理论探究 二、德育对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三、德育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一、德育功能的理论探究 德育功能是德育的作用和影响。 (一)德育的“无能”、“万能”与“本能”? 应然:道德本身具有的作用。取决于道德本性。 实然:道德实际发挥的作用。取决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适应现实与超越现实?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实用功能。 道德又具有人性与生活的提升功能。 (三)德育:为社会还是为个人? 1、社会功能: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发生影响和作用。 2、个体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德育:为社会还是为个人? 培养人的工作:是把人当作一个主体来培养,还是把人当作一个工具来培养? 从人类解放的历程来看:类的解放;个体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人力;人作为一个主体。富裕社会,闲暇教育;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独立个体。 市场经济呼唤独立个体。 独立个体是构成现代国家政治的基础。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 培养独立个体是改造国民性的需要。 二、德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习俗道德的产生及其影响 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规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古代的“化民成俗”现代的“德育的生活化” 从“民族文化”到“风土人情” 从“远古禁忌”到“现代文明” 从“家庭伦理”到“社会公德” 从“个人的生活习惯”到“高尚人格的养成” (二)德育的政治功能 道德本身不就是政治,但是道德可以可以影响人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从而为政治统治秩序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 反过来,政治也可以为道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道德对政治的影响 德育在再生产一定的政治关系,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秩序,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以及发展一定的政治机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德育政治化批判 1、德育政治化与德育脱离政治都 是错误的。 任何时代的学校德育都承担一定的政治使命。 今天应该强调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要求的选择:政治要求是不是道德的?提出政治要求的政党本身是否具备道德人格?政治要求是不是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道德教育不是政治教育 政治强调服从VS道德以自愿为基础; 国家机器VS社会舆论、个人良心; 阶级性VS人类性。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灌输与说教(不允许质疑)封闭人的心灵 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 不平等、蒙蔽 内容不稳定 权力 启发与引导(可以质疑)打开人的心灵 道德合格者 以人格平等为前提 相对稳定 完善 (三)德育的经济功能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经济性功能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 社会经济生活有其自身的规则: 效益原则 讲究竞争 等价交换 经济思想、经济文化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宏观层面,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 微观层面,德育通过影响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人的劳动积极性、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时间观念,以及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立国,全球观念的建立等,直接制约和规范着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在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说,“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数字,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模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负于这种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现象分析: 能太空漫步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 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 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 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 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 敬畏的难题…… (四)德育的生态功能 这是道德与自然关系的体现,生态道德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德育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是一种人类中心观。 认为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自然界的一切必须服从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人类对自然又有绝对的使用权和开发权,认为只要对人类有利,对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夺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 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随着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生态性危机,使人类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因此,时代就对德育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问题。 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要求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追求的是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