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心发展规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一直在追寻着人的发展规律。从古代三哲开始就探寻着如何根据人的身体和心理生长变化的规律来教育人。   有关人的科学为我们揭示的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知识可以称之为规律的,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以下的几方面:   第一,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身体方面: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   心理方面: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无意识记忆到有意识记忆;由一般情绪到高级情感。   儿童的认知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2)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性。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埃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4.能够形成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一是组合系统;二是四群运算。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   皮亚杰揭示了认识的发生学原理,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柯尔伯格研究了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的道德认知也是有发展的顺序的,其顺序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种水平又各分成两个阶段,故又可以分成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际协调取向阶段;第四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第五个阶段是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第六个阶段是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用一个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听完故事儿童要回答如下问题: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药剂师不卖给海因茨药对不对?为什么?法官给不该判海因茨有罪?为什么?   儿童对问题的回答,表现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0-9岁。主要特征是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利害。这个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阶段。出于这阶段的儿童判断海因茨该不该偷要主要是看他是不是会受到惩罚,有没有人批评指责他。   第二阶段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评价行为是非首先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类似买卖的关系,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据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第二水平世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