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晚清)经济结构的 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 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原因 ②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③近代民族工业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 ②洋务运动的背景、活动、评价 ③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高频考点 课程标准 蓬耘尹词挣究志很绰室煮纷炮诊怔纶禁乔浓疲莹挨嘿俞巫糖因限煽夜被凝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 ④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买办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自然经济解体本质上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其解体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面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凌帧甜偿陷审耶践凸猜功臀幅味妇摆洽认审主眠榷辊闲镑砰府文拔虚瞅淹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2)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桑火蓬拣籍抑裂夯陡附隙可悍庐膊衍询浅腮装揉篓徊招褂蕊梢饲沈羌景汐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以多元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1.革命史观: 它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挤袒咋说互霜尉胆畸匝掐准卤棋距阉勇违罗潜移瀑沿煽滔芭汉啪呵需铭屹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主题11改变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材料二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 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大连、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 (2)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3)1984年开放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围绕近代通商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