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营、棉花地及大外廊营
四川营、棉花地及大外廊营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在西城区的珠市口西大街西边,骡马市大街北侧,有一条名为“四川营”的胡同。这条胡同的名称与北京其他胡同有着明显的不同,顾名思义,为何在偌大的北京城,有这样一个地域性极强、让人过目不忘的胡同?这个“四川营”的地名是如何出现在北京城中的?它又将会有怎么一段精彩的人文掌故?下面就听笔者一一道来
在讲述这段故事之前,笔者首先要向读者介绍一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她的名字叫秦良玉。何许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姓名,其实她与人们所熟知的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一样,都是保境安民、冲锋陷阵的女英雄。所不同的是,秦良玉并非出自人们的文艺创作,而是一位真实存在于中国历史,并且是唯一一位正史立传的女将军、女侯爷
秦良玉,字贞素,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是位苗族女子。父亲秦葵是忠州贡生(秀才中的佼佼者),虽为少数民族,但却精通儒家文化。在他的教育下秦良玉自幼就通经史,晓谋略,工词翰。不仅如此,秦葵还看到明朝国力衰败,乱象丛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为国家出力,成为栋梁之材,还教育他们练兵习武,并立下了“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秦良玉此后一生75年坎坷浮沉,无论升迁荣辱,她都谨记父亲的教诲。20岁时,秦良玉嫁给了石宣抚使(石即今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四川省东南部。居民有土家、汉、苗等族。宣抚使,是明代石地区统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土司官)马千乘为妻。马氏是名门之后,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是他的先祖。婚后秦良玉协助丈夫执政练兵,并亲自训练出了一支军纪严明、骁勇善战的军队。这支部队因持一种以白蜡树做杆,矛头带钩、矛尾带环的钢矛为武器,因此人们又称他们为“白杆兵”。这支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为保石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危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秦良玉(清
平定土司叛乱 保卫东北边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官杨应龙乘明朝内忧外患起兵叛乱,这些叛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派马千乘前去围剿,马千乘率兵3000,秦良玉率精兵500随行,一路追击敌人,连破敌寨7座。后又联手各路官兵拿下了桑木关(今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城东7公里处,桑木关是古代播州通向正安、连接四川的重要通道),一举消灭贼众,平定了此次叛乱。南川路取得胜利,秦良玉所率的白杆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她却从未向朝廷邀功,率军回到了石。尽管如此,秦良玉还是因此战一战成名,女英雄的美名远播四方。大明总督李化龙听闻秦良玉这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后,还特命人打造了一个银牌赠予她,上面镌刻“女中丈夫”,以示表彰
泰昌元年(1620),努尔哈赤率后金兵攻陷沈阳,时年46岁的秦良玉奉命援辽,她命兄长秦邦屏、秦邦翰与弟弟秦民屏率领白杆兵先行前往,其后她自率精兵3000赴之。这一战便是史上有名的“浑河之战”。努尔哈赤感到川军非常厉害,再三告?]八旗兵“勿轻敌”。白杆兵虽奋勇杀敌,血战到底,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落败,秦良玉之兄邦屏、邦翰战死沙场,其弟民屏也身负重伤。秦良玉随后帅3000精兵兼程北上,路过北京时,在驻军地赶制棉服1500件发送给前线劫后余生的白杆兵,同时,遥祭牺牲的兄长后,便火速率兵赶往前线,在榆关(今山海关)与南下的清兵(后金兵)遭遇,秦良玉纵马持枪杀入阵中,后金兵纷纷落马。秦良玉以一女子奋勇冲杀,所至勇不可挡,所向披靡,后金兵仓皇逃走。明熹宗闻报,御赐“忠义可嘉”匾,封秦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并命秦良玉率众回川再征兵2000赴援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后金兵取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十一月攻克河北重镇遵化,后再夺永平。崇祯三年(1630)一月攻陷滦州,继又攻陷迁安,后金大军直逼京城而来,秦良玉与侄秦翼明率领9000名白杆兵奉诏北上勤王。白杆兵虽兵未满万,但一直为后金兵所忌惮,又有孙承宗等勤王兵陆续抵京,皇太极知战已难胜,遂退去,并弃已夺的滦州四城,兵撤关外。这就是秦良玉二次勤王,解北京之困的功绩。崇祯帝深受感动,不仅在紫禁城平台内亲自召见了她,还赐予她蟒玉、彩币、羊、酒,并赋诗表章
“四川营” “棉花地”的来历
相传秦良玉率兵入京后,就在今西城区东北部、骡马市大街北侧驻军,大营也驻扎于此。人们为了纪念秦良玉保卫京师有功,就将其屯兵之处称为“四川营”,又在此地建造了她的祠堂,后扩建为四川会馆。清光绪年间有位文人为四川会馆题写了“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地”的匾额,此匾一直悬于会馆大门正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