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世界文学名著导读.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苏鑫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群号:213324395 主要内容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世界1:物质世界 世界2:感知世界 世界3:文化世界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自然世界上寻找意义,寻找的涓涓细流汇成文化的、文学的世界——人的意义世界。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从金字塔以前的时代起就深深植根在人的本质中;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就一天不会熄灭。 经典与信仰维度    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经典” 概念的演变 中文 “經”--“织物的纵线”,引申出 “规范”、“标准”等义; “典”--册在架上。 西方 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义词; canon—希腊语KANON,意为“棍子”或“芦苇”,演变为度量工具,引申出“规则”、“律条”等义。 西方作家论经典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换言之,经典作品是那种从不会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经典性(canonicity) 内涵的丰富性 实质的创造性 时空的跨越性 可读的无限性 1.敏锐的生存感受 阅读或重读经典将培养一种更为敏锐的生存感受,凝聚人类整体的存在。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扩展或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认识——其光荣与失败,幸福与苦难,以及单纯普通的平凡。 人文科学应该澄清实现生命更高可能性的条件,以此来援助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 人文科学应该在心存道德选择的人那里阐明意志、想象和理性的动力,个体通过道德选择塑造他们的命运。 [美]《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前言4) 2.高度的移情能力 新型的男人或女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即他们的各种替代性经历导致的结果),乐于接受变化,乐意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乐意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P.310 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存”; 如果文学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代言人和预言家,那么就不应该忽视文学和对它的学习。”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大学的理念》 “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 伊安·瓦特:《小说的兴起》 3.启蒙与自我启蒙 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使自己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朗读者》告诉我们,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做到这一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交车售票员汉娜,喜欢上了一个中学生米夏。因为他会朗读。 汉娜是文盲,但她渴望读书,喜欢听人读文学名著中的片断,从荷马史诗到契诃夫。 其实,汉娜年青时参加过德国党卫队,但她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 她曾经奉命将300名犹太人转送到某地去,晚上将这些犹太人锁进一个教堂。在教堂遭遇盟军飞机轰炸时,她明明手中有教堂钥匙,就是不开门,结果导致这些犹太人无法逃生。 在战后的法庭上,汉娜接受了审判,她没有否认自己的行为,但她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朗读者》中的审判场景 幸运的汉娜 《朗读者》中的汉娜比现实中的艾克曼幸运的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在她被判入狱后,她的少年情人米夏没有忘记她,还是不断地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朗读的录音带寄给她,让她享受到文学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从这些录音带中流出

文档评论(0)

wend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